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云岭镇罗里村,总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内含司令部、大会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导队、战地服务团,中共中央东南局、烈士墓、叶挺桥等十余处旧址建筑。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四军军部旧址褪去了战争烽火的硝烟,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崭新面貌向每一位游客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时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让我们一起走进新四军军部旧址,追寻先烈脚步、重温红色记忆。
一、祠堂做会堂
——新四军军部大会堂的前世今生
清康熙七年(1668年),泾县陈氏家族在云岭镇择地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祠堂,历九代风雨,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屡有修缮。占地十亩,现存半数,为泾县最大的祠堂之一。
陈氏宗祠坐西北朝东南,共三进,内部装饰古朴自然,砖雕工艺精湛,属皖南独特的建筑风格。前进为门厅,大门内凹,黑漆木栅门扇,前有2根白石柱。门厅被木屏风分为两部分,屏风上辟中间大两边小的三个门,中间大门两边有白石质抱鼓石一对。屏风上悬清赵祖越书“陈氏宗祠”横匾。门厅左右各3间厢房,上有高敞阁楼。门厅后有方形四水归堂天井,两边回廊内各建有包厢6间,上有阁楼。中进大厅五楹,梁、柱粗大,山墙上嵌有4块白石,刻“忠孝节义”四字。中进后有一字天井,下有长方形金水池,中有石桥,池边大理石柱,狮子、莲花柱头,青石栏板。两边有回廊。后进二层,花格门窗,刻二十四孝图案裙板。
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陈氏宗祠便作为军部大会堂,以供会议召开、活动开展、军民联欢、战利品陈列之用。1939年春,周恩来视察军部期间,于2月23日在大会堂内为新四军指战员做了《新阶段的新关键》的即兴演说。3月6日,做了长达十个小时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明确指出了新四军“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向南巩固”的发展方向。为了纪念周恩来同志,在中进享堂处树立了周恩来铜像。
军部大会堂旧址
二、种墨百年园
——新四军军部司令部旧址
司令部旧址共有两处,一处为乡绅陈冠群的住所种墨园,一处为陈福骥的庄园大夫第,两处院落均为清代建筑。种墨园曾为叶挺军长及其夫人李秀文长住,周恩来也才曾下榻于此。墨者,文质也。“种墨”意为将士人文气根植于此,传于后世。陈冠群身体力行,曾在当地兴办教育,建立学校,种墨园内即有学堂。
种墨园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638平米。前有二门,大门八字形略侧,大理石门坊,嵌方上刻“种墨园”三字。内有巷道将该宅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居中为正屋,一进5间,内有四水归堂天井,两边板壁隔断上有边门通两厢。堂厅五列木柱,两边各2间正房,上有低矮阁楼。正屋两边各有边屋六间。1934年,原户主将左边的前三间边屋改建为楼房。该宅为司令部及参谋处所在地,左边后三间边屋为叶挺军长的厨房和男、女厕所,正屋后为花园,园内有池塘及一口老井。巷道右侧居中为正屋,两进,前进为三间两厢。堂厅前部有四水归堂天井,两边隔断墙上有边门入正、厢房前。堂厅五列木柱,正房一边一间,前有面积较大的空地。该堂厅原为“养正学堂”,后为新四军参谋处办公场所。二进由一进后门入内,前有一字天井,两边隔断墙上有边门入正房,堂厅五列木柱,正房一边二间。该正屋左侧有一字形排列8间边屋,上有较为高敞的二层阁楼;右侧一字形排列8间边屋,前有三个长条形四水归堂天井。
军部司令部旧址
三、军民鱼水情
——新四军与叶挺桥
叶挺桥位于云岭镇罗里村村口东约500米。桥北首是叶子山,山下是叶子河。这里原有一座群众用木板搭成的小桥,供行人过往,十分简易,孩子上学和军部来往很不方便。
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叶挺军长提议并亲自设计,军部副官处负责建造了一座长8米、宽2米的木质结构桥,叶挺军长在桥栏栅上亲笔书写“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八个大字。当地群众赞颂新四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称这座桥为“军民桥”。皖南事变后,桥被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复建成水泥桥,云岭人民出于对叶挺军长无限敬爱,把这座桥改称为“叶挺桥”“希夷桥”。叶挺桥凝聚了新四军与泾县民众深厚情谊。
新四军在泾县期间,为民服务,深得民心,留下的足迹遍布在泾县山川,等待有心人的探寻。
叶挺桥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