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3万吨,修复治理沙漠面积10万亩。图为项目治理区。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齐波 摄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小组讨论会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原局长章建华提起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颇为感慨,“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机组昼夜不息;在库布齐沙漠,光伏蓝海与治沙绿洲交相辉映;在沿海广袤海域,巨型海上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在西北的黄土高原,错落分布的生物质能发电厂,将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化作稳定的能源供应。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更深有体会:“我国能源产业发展从‘跟随追赶期’进入‘超越领跑期’,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发电装机总量达到33.5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9亿千瓦,占比57%,较202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十四五”以来,新能源发电占我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7%。无疑,在政策大力扶持、技术创新驱动、市场积极参与下,可再生能源正加速融入能源体系,成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的中流砥柱,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澎湃动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实践路径,促进生态资源产业化转化,通过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了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的同步提升。”从新能源汽车到电动船舶,从零碳工厂到家用地暖……近年来,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不断落地、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业链条不断延展。“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力全产业链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辛保安表示。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贡献了全球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成本下降40%和60%。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煤炭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也可圈可点。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原董事长赵建泽表示,近年来,部分省份和煤炭企业积极开展“零碳矿山”示范建设,通过清洁能源替代、设备节能降碳、瓦斯利用减碳等手段,实现煤矿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振涛在小组会上提到了全球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在他看来,CCUS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CCUS技术的发展正在提速,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0个CCUS项目在运营或规划建设中,其中中国占比约20%。“‘十五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发展转型任务更加紧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我们仍然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采访中,多位委员表达了这一观点。“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波动性,大规模开发利用增加了电力系统调节难度,对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需要统筹发展与减排、统筹保供与转型,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辛保安表示。如何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低碳产业蓬勃发展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在委员们看来,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必不可少。应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与传统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其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建议:“要加快发展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及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变革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协同发展;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强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示范,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水电能源作为一种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备快速启停、储能强等特性,对新能源消纳和电网调节至关重要,但调节潜力未完全释放。”全国政协委员、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表示,水风光多能协同面临技术壁垒与管理挑战,需重新评估电力开发体量、优化流域联合调度。她建议协调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加快水电技术绿色转型的同时深化多能互补协同机制。以“绿”为底,向“新”而行。委员们心怀“国之大者”,正努力为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汇智聚力。
记者:李京 王菡娟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