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即宣布将加拿大钢铝产品关税从25%提升至50%,作为反制措施,加拿大安大略省宣布暂停对美国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和纽约州电力出口征收的25%附加费。
3月12日又有报道称,加拿大暂停涨电费,美国也取消50%加税威胁。
这一来一回的贸易摩擦,无疑为国际能源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但在电力方面,是没有国家能威胁到中国的。
202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核准了五个核电项目,共涉及11台核电机组,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核电建设进入新一轮加速期,同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法媒对此发出了灵魂的一问:“为什么中国核反应堆比法国的核反应堆便宜?”
规模化效应与工业化协同优势
中国核电的低成本首先得益于规模化建设带来的“降本增效”。
中国通过批量建设核电机组,实现了设计、制造和施工流程的高度标准化。
例如,近年来中国每年核准的核电机组数量均保持在10台以上,2023年在建机组达26台,总装机容量全球第一。
这种规模化效应摊薄了设备采购、土建工程和人力成本,使单位造价显著降低。
以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为例,其预算造价不到2500美元/千瓦,而法国EPR技术单位造价高达6000美元/千瓦。
此外,中国核电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协同性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反应堆设计、设备制造到施工运营,中国已形成覆盖全链条的自主化能力。
例如,中核集团与中广核联合开发的“华龙一号”,通过国产化率超过90%的供应链,避免了进口设备的高昂成本和技术依赖。
相比之下,欧洲核电项目因产业链分散、跨国协调复杂,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法国智库蒙田研究所专家指出,中国核电的“学习效应”使其施工效率远超欧洲,例如广西白龙核电站计划工期仅56个月,而法国同类项目常因延误导致成本翻倍。
国家政策支持与融资机制创新
如果说规模化生产是降低成本的基础,那么国家层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则是关键保障。
中国核电项目依托政府信用背书,能够以极低的融资成本获取长期贷款。
核电项目因周期长、风险高,私营资本往往要求更高的利率,而中国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和专项基金提供低成本资金,大幅降低了财务负担。
国家支持还体现在政策连贯性和市场保障上。
中国将核电纳入清洁能源战略,通过固定电价机制和优先消纳政策确保项目收益稳定性。
反观欧洲,尽管欧盟将核电纳入绿色分类以降低融资成本,但各国政策摇摆不定。
例如,德国曾推行“弃核”政策,法国则因EPR技术延误陷入成本泥潭。欧洲核电项目常因监管干预或政局变化增加不确定性,进一步推高风险溢价。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突破
技术创新是中国核电成本优势的另一核心。
与欧美三代核电技术追求“绝对安全”导致系统复杂化不同,中国选择渐进式优化路径。
例如,“华龙一号”在二代改进型技术基础上,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简化冗余设备,既满足最高安全标准,又将建造成本控制在合理区间。
模块化建造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效率。中国通过工厂预制大型构件、现场拼装的模式,将土建周期缩短。
此外,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普及使工程误差率降低,避免了返工和资源浪费。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在高铁、核电等大型基建项目中积累的标准化经验,已成为其成本控制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中国核电的低成本模式,本质上是规模化、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成果。
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中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也为全球核电产业提供了新范式。
对欧洲而言,法媒提出的“国家援助”思路与中国经验不谋而合——唯有通过政策整合、产业链协同和资金保障,才能重建成本竞争力。
然而,欧洲核电复兴仍面临政治分歧与市场碎片化的挑战。未来,全球核电格局或将因“中国模式”的崛起而迎来深刻变革。
参考资料
新华社:《加拿大安大略省暂停对向美国出口电力征收附加费》,2025/03/12
第一财经:《国常会核准五个核电项目,机构建议关注核电设备等细分环节投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 数量保持全球第一》,2024-03-19
人民网:《核电面临经济性“大考”》,2019年04月15日
北极星电网:《都说核电成本高 究竟高在哪里》,2018-06-19
北极星电网:《国常会决定核准国家电投广西白龙核电一期工程》,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