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看过知青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北风那个吹》吧?此剧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男知青帅子男扮女装饰演《白毛女》中的喜儿,在公社大舞台参演时不慎将未扎牢的大辫子甩下了舞台,引起观众一片哄笑声。其实这个情节在我所在的芳草湖农场也真实地发生过。
资料图
1972年夏,由天津、乌鲁木齐等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组成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来我们连队巡回演出。
当时大家在连队办公室前的空地上搭个简易台子(有时连个台子都不搭),舞台和观众几乎无距离,下面坐满了观看演出的干部职工。那时,巡回演出大都是革命样板戏。
那天,我们连队演出的是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唱段。饰演喜儿的天津知青叫房式梅,她在表演喜儿和杨白劳生离死别时,不慎将未扎牢的大辫子甩下舞台,引起观众们的一阵善意的笑声。
房式梅是来自大城市的知青,只见她稍作镇静后,又继续按照剧本认真地表演了起来。此时,职工的笑声立刻转为阵阵热烈的掌声(要知道,当时在基层连队,别说看电影了,就是这样的文艺演出队,能够来到连队进行演出,也是为数不多的)干部职工们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即使后面又有演员出现失误,大家都报以善意的掌声,有的还大声说,没关系没关系,谁没个出错的时候。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六分场演出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选段中。当时,由男知青饰演的杨子荣说:“孩子,有共产党,有毛主席为你做主,说吧!”只见扮演小常宝的女知青面对解放军说:“叔叔,我说,我说!”随着音乐声起,“小常宝”做出一个亮相动作,随后右手抓起帽子一掷地,再猛一甩头,不想头上的假辫子竟然同时甩脱、直向台下的观众飞去。好在两位知青处事不慌,稍稍一怔,接着下面的唱段继续演了下去,直到谢幕后,大家才长舒了一口气,忍不住笑了起来。
同样的演出细节,同样是知青饰演,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为活跃团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那时的文艺演出队队员,均是团场各行各业的文艺爱好者,他们是一支不脱产的队伍。平时工作劳动,需要演出前在连队、车间、学校、机关集中排练,然后深入连队、车间、学校巡回演出,有时还应邀前往六师部分团场和昌吉州地方乡镇进行慰问演出,甚至还代表六师参加过自治区的文艺汇报演出。
当时下基层巡回演出,凡近处的单位,除了道具用车拉运外,演员们都是步行前往;远处的单位乘坐汽车、拖拉机甚至马车前往。
当时团场的道路基本上都是石子路面,通往连队的全是土路。每到演出地点,演员们个个都是“灰头土脸”,好在热情的连队干部职工早就备好热水、热饭等待他们。连队职工看节目特别积极,他们收工后回家随便吃上几口饭就扶老携幼赶到演出地点。
来得最早的就是我们这些娃娃们,宣传队还没有搭好台,我们已经搬了板凳坐在那里等,有的还用土块和砖头为大人们提前占了位置。我们总是用饥渴的目光望着没有拉开的大幕,一遍又一遍地用掌声催促着快点开演。
当拉开大幕,音乐和锣鼓响起时,观众们神情兴奋,屏息静气地等待着演员出场。每一折戏演完后,大家都会使劲地鼓掌叫好。
资料图
我还清晰地记得,知青演员们在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时,由于其表演精湛,使得台上台下一齐声泪俱下;小常宝的一段“八年前”竟唤起了干部职工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口号声;《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更是赢得了满堂喝彩;《沙家浜》中的“智斗”对唱竟变成了演员和观众的全场大合唱……
在那个年代,知青们演了一场又一场,能容纳千余人的大礼堂更是场场爆满。
资料图
也就是从知青们的到来算起,团场干部职工开始有模有样地学习这些城市知青们的衣着打扮等,甚至有些连队青年跟着知青学会了吹口琴、拉小提琴.....后来,虽然知青们大都返了城,但深受知青影响的团场干部职工,特别是那些年轻人成了农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推动了农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张术军 整理)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