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
通讯员 王甜甜
“我们想咨询一下,怎么填写这些工伤认定的表格?”“我有一些遗产继承的问题想要咨询”……这是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刘涛在接待时,经常要回答的问题。刘涛,武汉大学法学院研二学生,从去年9月开始,他一直利用课余时间无偿在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提供各种法律援助服务。
其实,在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像刘涛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依托武汉大学法学院,该援助中心连续33年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文书等服务。近日,该中心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第十批湖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
10名专业教师+滚动60名志愿者
“我们中心由固定的10名武汉大学法学院专业教师志愿者,和滚动的60名法学院学生志愿者组成。”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办公室主任蒋静对极目新闻记者说,每学期中心会面向法学院学生招募20名志愿者,以硕士和博士为主,每天由2名专业老师和2名志愿者在办公点坐班办公,接待来访人员,连续33年,除节假日外从未间断。
“今天是我第一天来这边办公,有点紧张又有点激动。”3月11日,武汉大学法学院研二学生苏慧对极目新闻记者说,一大早,她就已经和另一位志愿者一起接待了一位男士的咨询。“高中时我就立志要从事法律工作,去年我看到一位同学在朋友圈发收到的当事人送来的锦旗,我感觉当一名志愿者非常有意义,希望能尽力帮助更多的人。”苏慧说。
武汉大学法学院研二学生李育聪与耿如昀曾一同代理了中心第一例成功启动再审程序的案件。代理再审案件难度很大。“这个案件不仅让我们对再审程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让我们明白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意义。”李育聪回忆道。
近5年中心累计接待咨询超1.5万人次
“您好,这里是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在法援中心,每当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志愿者都会耐心、细心地接听电话。
“打电话来咨询的人遍布全国,不仅是湖北省。”蒋静说,除了电话咨询,直接上门来咨询的人则更多是本地居民。耿如昀就曾遇到过法援中心还没开门,就有咨询者在门口等着的情况。耿如昀说,过去一年半她一共接待了110多名咨询者,针对这些前来咨询的人,她都会耐心地倾听诉求,记录在册,给予相应的法律指导。
“我们中心有一套完备的备案流程。值班老师会初步审查相关咨询信息,审核通过后再派志愿者参与具体办案活动,案件经过调解、和解或者诉讼程序结案后,再归档。”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项焱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武汉大学法援中心累计接待咨询逾15000人次,代理案件195个,志愿时长超6万小时。其中,在民商事、劳动合同、婚姻家事等方面的咨询会更多一些。在代理的案件中,其办理的“外嫁女”案件被评选为“武汉市首届妇女儿童权益十大法律援助案件”,外卖小哥猝死案等案件都获得了社会高度认可。在武汉大学法援中心,锦旗挂满了整面墙。
创新打造立体化趣味普法课堂
除了面向群众无偿提供法律咨询、文书代写等服务,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还创新打造立体化趣味普法课堂,依托学生社团推出“普法微课堂”,覆盖川贵新等地20余所学校,以“互联网+法治教育”模式,打造搬不走的法治课堂。
在国家宪法日等重点节点,法援中心还与相关单位合作,走进社区、走进市民中间接受法律咨询服务。在寒暑假,中心队员们还组织前往湖南益阳、广东汕尾等地山村进行普法宣传,如粘贴海报、一对一咨询、发放宣传册等,让村民们直观地了解法律相关知识,让乡村普法走深走实。
该中心老师指导的“乡村法援——国内首家民间法援机构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中,中心师生先后前往云南泸水、湖北麻城、江西吉水、湖北郧西、广西田东等地开展扶贫扶智活动,获湖北省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编撰了《社会弱者权利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常识》等书籍,将法援成果转化为人才培育、公众普法的教材、范本,引导更多群众投身法治实践。“希望武汉大学法援中心能为困难群众送去法治的温暖,我们也会一如既往为每一位寻求帮助的困难群众提供合法、合理的解决途径。”项焱说。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