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办法》推动卫星产业!业内专家解读

图片

卫星频率轨道资源是卫星系统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航天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优化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程序,提升国内协调效率,促进卫星频率轨道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记者采访了业内的专家,共同探讨《办法》对于推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01



优化国内协调机制

加强遥感频段统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人类进入空间、感知空间和利用空间离不开卫星频率轨道资源,卫星频率轨道资源也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必要条件。王赤告诉记者:“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本人提出进一步优化国内卫星频率资源协调机制的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加快落实,今年出台了《办法》。”《办法》优化了卫星网络国内协调机制,有效解决了卫星操作单位关心的协调难度大、协调周期长等问题。对于遥感卫星的数据传输和测控频段,《办法》提出通过制定使用规划的方式,逐步推广频率统筹协调使用。相信《办法》的实施能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02



规范国内协调工作

推动航天产业有序发展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频率轨道资源中心主任许燕宾表示,卫星网络国内协调是预防和消除无线电频率有害干扰、实现频率兼容共用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卫星网络国内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办法》是首个针对我国卫星网络国内协调全流程、全场景、全方位的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国内协调工作。


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月梅表示,《办法》细化了国内协调的技术标准,明确了国内协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国内协调反馈时限等方面的要求,为我国航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03



提升国内协调效率

助力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频率负责人杨文翰表示,《办法》有效解决了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在国内协调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在避免“内卷式”竞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办法》强化了过程管理,引入超时默认完成协调机制,优化了协调流程,简化了协调场景。对于短期试验卫星,《办法》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管理机制,降低了国内协调门槛,有助于推动创新技术的验证与应用,促进商业航天实现更多技术突破。


北京未来导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强文表示,《办法》规定了无需建立国内协调列表、无需列入国内协调列表和自动完成国内协调的场景,简化了国内协调程序。这些措施大幅降低了商业航天企业在卫星网络国内协调中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显著提升了国内协调效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