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勤 | 亦师亦友四十载——陈尚君印象

AI划重点 · 全文约8941字,阅读需26分钟

1.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曾参与编纂《全唐诗》和《唐五代诗全编》。

2.陈尚君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发表论文上百篇,结集为论文集多种,如《杜诗早期流传考》《〈全唐诗〉误收诗考》等。

3.除此之外,陈尚君还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80级的指导员,以及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务,致力于弘扬师德和学风。

4.陈尚君在编纂《唐五代诗全编》过程中,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最终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编纂出版。

5.目前,陈尚君仍在进行一些重大的古籍整理项目,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校订和《旧唐书》的修订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秦颖 | 摄影

认识陈尚君已经有四十多年了。这四十多年,也是他整理研究唐诗并最终完成纂校《唐五代诗全编》这部达1800余万字的巨著的四十多年。《唐五代诗全编》是当代以一人之力完成的单体体量最大的古籍整理著作。2024年8月1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了“《唐五代诗全编》首发式”,当这部16开精装50册的皇皇巨著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大家无不为陈尚君四十多年来锲而不舍耕耘在唐代文史及其相关领域,凭借着超出常人的才力、毅力和付出取得的巨大的成果而惊叹。作为陈尚君四十多年前在复旦大学做指导员时期的学生,近四十年来与陈尚君密切合作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我有幸目睹了他从青年教师成长为杰出学者的过程。他的为人和治学,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轻的指导员

1982年3月,时年三十的陈尚君从复旦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我们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79级的指导员。我们也由此了解了他的经历。他祖籍宁波,生于南通。中学才读一年就遭逢“文革”,学校停课,去农场务农八年。1977年3月,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进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他发愤读书,努力弥补知识空白。第二年,恢复招考研究生,他以在校生身份参加考试,结果以专业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考上了时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东润(1896—1988)的研究生,专攻唐宋文学。朱东润先生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意识的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都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特点是求真求是,不盲从,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朱先生为人质实,独立进取,为学刻苦,读书力透纸背,曾言:“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法认识人生。”朱先生治学的格局气象和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予陈尚君深刻的影响。陈尚君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好学深思,撰写了《杜甫离蜀后的行止试析——兼论杜甫之死》《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等论文,在《复旦学报》《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得到朱先生的称赞。朱先生颇欣赏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他寄予厚望,在与人谈及时,认为陈尚君将给复旦大学带来光荣。

按照当时大学的惯例,我们一入学,系里就安排了一个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青年教师沈永宝担任我班的班主任,负责班里的一切事务。陈尚君来的时候,我们已是大学三年级了。作为指导员,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解决思想与生活问题。我们班同学年龄相差不小,年长的与年轻的最多相差一轮,有几位同学还比陈尚君年长,所以多把他当成同辈的朋友,与他交流毫不拘束。当时他还没有结婚,住在学校附近的宿舍,所以我们班的集体活动他多参加,如给班里组织的足球比赛当拉拉队员,与同学一起包饺子迎新年等等。有时周五下午安排小组学习,他来我们男同学寝室串门聊天,还与同学下围棋。我们几个准备考研究生的同学,就向他请教应试的注意事项。最后一学期,他与沈老师忙着同学们的毕业分配。我当时已录取为唐宋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陈尚君就主动找我,介绍他自己做研究的方法。我还去过他当时住的宿舍,看到他当时正在做唐诗辑佚工作时的情形。

毕业前夕,我班制作了“当我们在一起”的纪念册,请我们入学时的系主任朱东润先生题签,请时任系主任章培恒先生题词。章先生的题词是:“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纵罹困厄,毋变初衷。”我们拿着纪念册,请老师同学题词留念。朱先生给我的题词是:“为我国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章先生给我的题词是:“开辟新路,不循旧章。”陈尚君老师给我写了一大段话:

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二日,第一次与朱东润师见面,师说:“听说你记性很好。记性好对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件讨便宜的事,如果不努力,有什么用?要好好努力啊!”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七日,系召开研究生毕业欢送会上,师说:“做学问不能单靠记性好,记性好有什么了不起,不努力有什么用。陈寅恪兄弟五人,记性都很了不起。寅恪读书非常用功,成了著名的学问家,登恪懂的东西也很多,但不愿意写文章,说不上什么成就。”我自知生性驽笨,记性不及中人,师所说诸语,常萦回脑际,不敢有所懈怠。克勤同学嘱题数语,聊书此以共勉。陈尚君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日

图片

高克勤毕业时,陈尚君作为指导员题词留念。

当时在班里我也有“记性很好”的名声,所以陈老师向我转述朱老语重心长的话。陈寅恪兄弟五人,为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陈方恪、陈登恪。陈登恪(1897—1974)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述而不作,发表的论著不多,朱东润曾与他同在武汉大学任教,比较了解,故有此语。

我班同学毕业以后,一直与沈永宝、陈尚君两位老师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毕业四十多年来,我班同学的每次聚会,从1999年的入学20周年纪念到2023年的毕业40周年聚会,无论聚会地点是上海还是北京,两位老师都参加了。陈老师的夫人孔沂澜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的毕业生,曾经在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工作,后来到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任教,也经常随陈老师参加我班的聚会,成了我们班的“专职摄影师”。

我读研究生三年间,在系里经常遇到陈尚君老师,他还很关心我的学业。他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欧阳修与北宋文学革新的成功》(《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古代文学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我看了以后颇受启发。他说,朱东润先生在他的毕业评语中,指出他的长处是善于在复杂的文献中厘清线索。经朱老启发,陈尚君才坚定地走上考据之路。他还给我讲了做考据与做理论研究的区别。1985年,陈尚君把刊有其《欧阳修著述考》一文的《复旦学报》(1985年第3期)赠我,我读了后也依样画葫芦地写了一篇《王安石著述考》(《复旦学报》1988年第1期)

1986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因为相同专业的原因,与陈尚君老师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陈老师对我与我社的工作一直给予积极支持,是与我社长期合作的作者。他在我社出版的论文集《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唐诗求是》,他主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复旦大学中文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朱东润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和主编的《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书系》等书也都是由我经手的。在合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陈老师对学术的执着和认真、对事业的坚守和负责、对师长的尊重和深情、对友生的提携和帮助。《唐五代诗全编》,更是他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精诚合作的范例。

二、从辑佚开始的唐代诗文研究

2012年春,陈尚君向时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1945—2018)谈了他拟独自编纂《唐五代诗全编》的进展情况和学术追求。赵昌平是著名的唐诗专家,对陈尚君的学术水平和此书的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此书选题很快得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批准。当年8月,陈尚君与时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签订了《唐五代诗全编》的出版合同。2013年1月,我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后,继续推进此事,落实了对接此书的编辑。2020年6月30日,陈老师来我社与编辑进行来稿前的体例交流,并于当年10月20日交来第一批稿件,编校工作正式启动。文学编辑室一半以上的编辑担任了此书的责任编辑,加上二审、终审的编辑共有十多位,校对科全体人员投入了校对。陈老师本来期望两年后即他70周岁时能够出版此书。但由于此书篇幅实在大,出版社虽然采取了特殊的流程,陈老师交来一批稿件编辑就审读一批,然后送陈老师核定后再送厂里退改,改样再由校对科校对,陈老师一个人要审读多次校样,不但要不时复校底本、查核文献、统一体例等,而且其间还不断补校善本,甚至更换底本,纠正罅漏。这样,从审稿读样到出版也花了近四年时间。此书出版时,陈老师已年过六纪,我也退休两年了。

陈尚君从决定以一人之力纂校《唐五代诗全编》到最终完成出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但他研究整理唐诗,可是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努力啊!

《全唐诗》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彭定求等十位江浙两省在籍翰林奉敕编纂的,是在明末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全书共900卷,收录唐五代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是三百多年来通行的唐诗文献的权威读本。由于皇命不可违,《全唐诗》成书很快,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不免仓促,还存在诸多瑕疵,如失收、误收、重收及小传小注舛误、编次不当等。因此,《全唐诗》成书后不久,就有学者议论,此后数百年间出现了补遗考订之作,也有学者提出改编《全唐诗》。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辑《全唐诗外编》,补录唐诗两千多首。陈尚君也就在此前不久开始了他的《全唐诗》研究。

据陈尚君《唐五代诗全编·前言》(以下凡引本文处不再注明)自述,他对《全唐诗》的最初接触,是读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一期刊发的孙望《全唐诗补逸》选录六十多首,其间似有相识者,于是利用上海书店影印版《佩文韵府》所附索引,检出有八首见于《全唐诗》,写成短文《关于〈全唐诗补逸〉中几首诗的误收》。这是他平生所作第一篇具有学术意味的文字,也可以视为他研究整理唐诗的开端。

图片

陈尚君辑校的《全唐诗补编》。

1982年,陈尚君见到《全唐诗外编》,发现还有许多他所知的唐诗没有收录,于是下决心全面网罗唐人佚诗。1992年,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包括《全唐诗外编》(校订本)和《全唐诗续拾》两部分,前者由陈尚君校订;后者是他爬梳剔抉所得,所收唐诗4300余首。全书共3册120多万字,后者占了2册。三十年后,该书荣获第五届思勉原创奖,评语曰:“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此书为辑佚之作,虽然前代学者亦曾在此领域有所开拓,但就辑补的诗作和增添的诗人之数量而言,皆不能与本书比肩,此书实为对《全唐诗》数量最大的补充,对了解唐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具有不可替代之价值。其辑录与考订不仅迈越前贤,亦代表当今最高学术水平。不仅为唐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也拓展了唐诗研究视野和方法,是一部具有填补空白价值的重要文献学著作。”

《全唐诗补编》完成后十余年间,陈尚君又完成了《全唐文补编》和《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两部大书,2005年分别由中华书局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前者290多万字,录得唐人遗文6200多篇,相当于前人所得唐文四分之一强,对唐代各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于2022年荣获第三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图书奖)。后者300多万字,对“二十四史”中唯一一种原书没有流传下来而由清人邵晋涵辑成的辑佚书《旧五代史》作新辑会证。陈尚君此本牢笼群书,细分文献,以求恢复一代史籍之真貌,与邵晋涵辑本相较有很大增加和修订,出版后于2006年荣获第一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一个学者一辈子能完成一种这样水准和规模的大书已属不易,何况陈尚君在二十多年间完成了这三部大书。在这二十多年间,陈尚君还发表了各类学术文章上百篇,结为论文集多种,其中有《杜诗早期流传考》《〈全唐诗〉误收诗考》等力作,1994年与汪涌豪合作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中国古籍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在学界影响尤大。

三、前辈学者的厚望

陈尚君的学术成果很快得到了学术界尤其是唐诗学界的高度肯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先后两任会长程千帆、傅璇琮对陈尚君都很赞赏。1986年4月在洛阳召开的第三届唐代文学年会期间,作为会长的程千帆先生专门登门看望参会的年轻讲师陈尚君,鼓励他多写踏实有创见的文字(陈尚君《想到程千帆先生》,《濠上漫与——陈尚君读书随笔》,中华书局,2019)。1996年12月27日,程千帆在致弟子蒋寅的信中说,青年学者中陈尚君等人,“皆我所畏者也”(《闲堂书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他的外孙女张春晓后来成为陈尚君的博士研究生。1998年11月16日,他在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傅杰的信中说:“外孙女春晓思拜尚君先生门下,夫子之墙数仞,不知有此造化否,但努力赴之。千帆四十年代初在武大承乏,即荷东润先生拂拭,至今不敢忘。若春晓得为朱老之小门人,亦是一因缘,为老朽所希冀也。”(同上)

图片

傅璇琮先生(1933-2016)。

傅璇琮先生对陈尚君更是寄予殷切的期望。1997年,陈尚君的第一本论文集《唐代文学丛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傅先生作序,序中提到朱东润先生对陈尚君的称赞,说:“朱东润先生对青年学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他能对尚君同志作如此的赞许,确实表现出极为难得的伯乐风范与大家气度。在这里,我想借用朱先生的这句话,窃以为,以尚君同志十余年来在唐代文学基础研究也就是文献资料考证上所作出的业绩与贡献,他也必将为中国的唐代文学研究带来光荣。”如今,傅先生的话应验了,陈尚君已经为中国的唐代文学研究带来光荣。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学术界重新提出新编《全唐诗》的设想,1992年《全唐五代诗》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立项启动。鉴于陈尚君已经在《全唐诗》整理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被推为该书的主编之一,参与编纂工作达十余年之久,参与了凡例、细则、样稿的起草等。由于这是一部“多方合作的大书,统一步伐本来就不容易,在责任、利益与名分等事情上协调更为困难。从最初涉及技术层级的争议,如校记是随文夹注还是诗后另注,据别集整理要不要逐诗说明各书引录情况,乃至整理责任人如何署名,皆很难达成共识”。(陈尚君《亲身经历唐诗研究的黄金时期》,《出入高下穷烟霏:复旦内外的师长》,商务印书馆,2022)陈尚君虽克尽责任,但深感无从继续合作,乃退而自为,在年届花甲之际以惊人的勇气独自纂校《唐五代诗全编》。因为已经有了三十年整理研究《全唐诗》的学术积累,所以他做此决定是有底气的,也可谓水到渠成。

图片

陈尚君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团队合影,前排右一为本文作者,右二为陈尚君。

四、求全、求真、求是

陈尚君纂校的《唐五代诗全编》,有自己的学术理念和追求目标。这本书收录从唐武德元年(618)唐王朝建立,到五代十国归宋期间的全部汉语诗歌。他在做这本书时考虑最多的是应该确定怎样的学术目标,如何避免重蹈前人的失误,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当代学术研究的需求。他在《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五期)一文中提出衡断此类著作的八项原则:一、搜辑全备。二、注明出处。三、讲求用书及版本。四、录文准确,备录异文。五、甄别真伪互见之作,六、限定收录范围,包括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语言范围、单文与专著的区别等四方面。七、作者小传及作品考按。八、编次有序。归纳起来,就是求全、求真、求是。《唐五代诗全编》的纂校正是按照这样的目标和原则纂校的,其成书可以说达到了这一目标。

一千多年来,在唐诗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唐诗文本多误多歧。陈尚君希冀《唐五代诗全编》达到的学术目标即编纂宗旨,就是“让唐诗回到唐朝”。他充分汲取一千多年来特别是近一个世纪的唐诗研究成果,利用目前可见的一切文献,除对唐诗逐首进行甄辨、考订与校勘外,对诗题、本事、作者小传等都考镜事实,努力溯源,尽可能地接近现代学术研究的需求,提供可信而全备的唐诗文本。十多年来,在没有外出活动的日子里,陈尚君每天到校伏案工作。他曾记录有一天在本书活页夹中的文件数量为13703个,大约六千个在渐次写作。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劳作,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从而完成了《唐五代诗全编》的纂校出版。全书凡正编一千二百卷,别编二十五卷。正编以唐、五代十国、世次无考、幻部(编者注:即托名神仙鬼怪者)及无名氏等为序编录。别编收录历代传误为唐诗的唐前及宋后诗歌分传误类型编录。据统计,《唐五代诗全编》正编收录诗人3781人,收录诗55262首,皆大大超过清编《全唐诗》,打造了一座唐诗文献的恢弘宝库。全书所涉作者与作品数量之多,所涉传误变化的千差万别,工作量之巨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唐五代诗全编》出版以来,已有不少学术界特别是唐诗学界的学者撰文指出其取得的巨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被誉为唐诗整理研究的高峰和里程碑,可以取代清编《全唐诗》。相信,随着岁月的磨洗,这部巨著的意义会不断地得到发掘,影响会日益增大,在学术史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图片

陈尚君与导师朱东润先生。

五、师道传承

熟悉陈尚君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只埋首书斋的学究,而是一个关心时事、关注学术前沿、勇于承担责任、乐于接触新事物、兴趣广泛的学者。

陈尚君1981年12月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8月任讲师,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还先后从事过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还承担了一些学术职务。在我们这一届毕业后,他又担任了一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80级的指导员。做了十年讲师后,他于1993年5月任副教授。此时他的学术成就已得到公认,1992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上当选为理事。1995年5月晋升教授。1996年1月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次年12月到2001年6月任中文系主任。2000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上当选为副会长,八年后在芜湖召开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上当选为会长,2022年卸任后又担任了名誉会长,继续参加学会活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是全国最早成立并以学术氛围浓厚著称的中国古代文学断代研究学术团体,历任会长都是学术成就卓著的大家。陈尚君是继萧涤非、程千帆、傅璇琮后的第四任会长。2008年12月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14年9月任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2014年10月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2016年3月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古代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陈尚君是继章培恒、黄霖后的第三任中心主任。2019年12月任复旦大学任重书院院长。至今他还担任着中心主任和书院院长两个职务,除了带博士研究生之外,还在为本科生开课做讲座。这么重的担子,这么多的事情,居然没有影响他的专业研究。我真佩服他的精力充沛和利用时间的高效率。我与他交往以来,感受最深的除了他的治学特点之外,就是他的为人处世所呈现出来的责任和兴趣。

无论是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等本职工作,还是担任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社会学术职务,陈尚君都能亲力亲为,以光大学校、光大学会为职责,关注学术前沿,引领学术风尚。他在任中文系主任时,致力于继承和弘扬前辈优秀的学术传统,主持了《卿云集——复旦大学中文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一书的编选,收录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表作,并撰写长篇前言,对系史和学术传统、学风特点作了全面的回顾和精要的概括。他策划了《复旦中文先哲丛书》,不仅自己倾注心力编《朱东润文存》,还积极支持赵景深弟子江巨荣教授编《赵景深文存》、陈子展弟子徐志晓教授编《陈子展文存》;他拨冗精心整理中文系前辈刘季高教授的诗作,编入《刘季高文存》,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他主编了《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书系》,收录了复旦大学几代学者研究古代文学的著作,有力地展示和推进了复旦大学的古代文学研究。他在这方面投入的心力,完全当得起“奉献”二字。在校读《唐五代诗全编》校样紧张而又繁忙的时候,他也挤出时间为耄耋之年的江巨荣教授的文集《枝叶集——戏曲研究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写下了万言长序,全面地介绍评介了江老师的学术成就和为人,饱含深情地写道:“巨荣老师更是个追求卓越的人。他深知绿叶对根的情意,深知承学于老师,有责任将老师的学问发扬光大。不计个人的得失荣辱,不计工作或生活的曲折艰难,始终坚毅前行。在一个大师遍地的时代,他执着地只做一个普通人,在退休后平凡而不再有竞争与考核的日常中,没有轻言放弃学术,也没有降低长期坚持的学术准绳。他现在的学术,达到了无我自由的境界,值得现在的年轻人体会学习。”

陈尚君盛赞江巨荣发扬光大老师的学问,他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研究生毕业后的四十多年间,他从不间断地学习、整理朱东润先生的著作。除了编《朱东润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朱东润文存》外,他还先后整理了朱东润先生所著《八代传叙文学述论》《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元好问传》新本等。其《出入高下穷烟霏:复旦内外的师长》一书中,有关朱东润先生生平学术的文章达15篇之多,其中《师友琅琊馆学记》《朱东润先生的治学方法——以〈梅尧臣传〉为例》《朱东润先生1939年的学术转型》《探索中国传叙文学发展道路的珍贵记录——〈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导言》《朱东润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以先生自存讲义为中心》等文都是精心结撰的力作。可以说,他是朱门崇尚师德、弘扬师风最努力的弟子。

在尊师重教的同时,陈尚君也像程千帆、傅璇琮等前辈一样奖掖后进,挤出时间阅读大量青年学者的书稿,写下不少富有学术性的序文,肯定他们的创获,指点问学的门径,并结集为《我见青山》(文津出版社,2017)一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他帮助、影响的不仅限于从事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的后辈。2008年从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的仇鹿鸣,留校后参加陈尚君主持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新、旧《五代史》和《旧唐书》的修订组,经过七年的努力,与陈尚君的弟子唐雯一起协助陈尚君完成并出版了点校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修订本。这一期间,他与陈尚君几乎每天在一起工作,陈尚君的治学风格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十几年间,仇鹿鸣治学成果丰硕,除了撰写并出版《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等著作外,还与陈尚君的另一弟子夏婧辑校并出版了《五代十国墓志汇编》。2025年1月,44岁的仇鹿鸣出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图片

在办公室书堆中的陈尚君。

六、苦中作乐的本领

生活中的陈尚君兴趣广泛,不乏幽默,富于情趣。仇鹿鸣曾回忆道:“初识陈老师时,稍觉意外的是他毫无大学者的架子,表面上看起来高大威猛,不苟言笑,但一旦开始聊天,便妙语连珠,段子满天飞。渐渐熟悉并习惯了校勘工作后,我开始体会到这种性格的好处,在漫长而乏味的和古人较劲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点苦中作乐的本领,确实很难熬下来。”“记得陈老师很喜欢讲一个段子,大意是说《旧五代史》某一处记‘杀二千人’,他考证后大笔一挥,改‘二千’为‘二十’,‘一下子救了一千九百八十个人的命,真是了不起的功德’。稍作停顿,尚君师又幽幽地说,‘可惜这些人谁也没活到现在。’”(《校勘家与段子手:〈旧唐书〉与两〈五代史〉修订花絮》,《澎湃新闻》2018年6月15日)

在以主要精力辑校《唐五代诗全编》的同时,陈尚君近十年来还撰写了大量有关唐诗的随笔和唐代诗人的传记。由于对唐代文史和唐代诗人行实烂熟于心,他写这类文章既有学术性又有文学色彩,有的还颇有趣味,可谓好看又好玩,看似信手拈来,实是精心结撰,融入了自己的学术发现和人生感悟。他先是在《文史知识》等杂志上开设专栏,几乎是每月一篇,已经坚持了多年,并结集出版了《行走大唐》《诗唱大唐》《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等著作。他告诉我,每当截稿期来临,他想好题目,一篇近万字的文章几天就能写成。写这些文章也可以说是他在从事繁重单调的校勘工作中的自寻快乐,展现了他在写厚重的考据文章外的另一副活泼灵动的笔墨。我常惊叹和感佩他的捷才和勤奋。

陈尚君博览群书,不但熟读中国史书,而且爱读外国史书,尤其喜欢读军史著作,谈起中外战争史时更是眉飞色舞。在一次讲座中,他说自己是一个生物分类学的狂热的痴迷者,对于昆虫学还是花过气力的,买过好几种昆虫的书。他还爱看电影,不仅欧美大片耳熟能详,亚洲一些国家的新锐影片也能如数家珍。他有篇文章《〈客堂〉:杜甫生命至暗时刻的心声》(《诗唱大唐》,凤凰出版社,2021),题目显然受到他看过的英国影片《至暗时刻》的影响。《至暗时刻》讲述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度过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赢得胜利的故事。杜甫的《客堂》一诗,反复叙述去留不决的犹豫困惑,“重病而有生命之虞时,他对放弃一生追求的为国效力的机会深感可惜,但人生有时真无法做出别的选择。我们可以理解杜甫的痛苦,这一段至暗时刻,他的胸中激荡着高亢的家国情怀,也不能不面对艰窘的眼前困难。”显然陈尚君是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去体会古人的诗意,他也有遇到困境的时刻。他曾在一次接受访谈时说:“人生,总是有拍案而起,或者遭遇困境,发奋进取的关键时刻。有的时候真的只能把个人的一切得失放在次要的位置。”“(《唐五代诗全编》)这部书最后能够完成,很大程度在于最近的十多年之中,其实我是把个人的生死放在次要的位置,不顾一切地往前走,才能够有所成就。”

在完成了《唐五代诗全编》之后,已经年逾古稀的陈尚君依然精神矍铄,除了不间断地修订《唐五代诗全编》之外,还在进行一些重大的古籍整理项目,其中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校订和《旧唐书》的修订等。我们衷心希望陈老师生命之树和学术之树长青,继续有精品力作问世。

高克勤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