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耀古城” 全国道德模范陈若星:“家风家教是我步履不停的最大动力”

图片


“情景剧《明朗的一天》第二季又增加了‘中国好人’曹金生的故事,内容有新意,群众很爱看,邀约我们去演出的单位还不少呢。”近日,在演出间隙,全国道德模范陈若星对记者说。


图片


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灾区捐款,开展精神文明宣讲,并创作大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将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多年来,陈若星就是这样忙碌着,引领更多人追光前行。


推着轮椅的早行人

3月4日凌晨5点,陈若星早早起床。前一晚气温骤降,当天风也很大。她简单吃了点儿早饭,便推着轮椅匆匆出发了。


她要从北郊前往位于友谊东路的铁路局社区。这段路程不算短,她推着轮椅,顶着风,花了两个多小时,一步一步走到了目的地。


陈若星是赶着去参加一场演出。当天,西安市秦人之星道德典型宣讲团在铁路局社区表演情景剧《明朗的一天》第二季。这部情景剧是陈若星根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真实故事创作的,把宣讲和情景剧巧妙融合,形式特别新颖。


演出现场,陈若星推的这个轮椅是必不可少的道具。为了节省演出经费,她舍不得打车。“演出所需的化妆、交通、演员就餐等各项费用,都由我和剧目导演张定芳一起承担,所以,每分钱都要计算着花。”陈若星说。


寒风中,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本色出演的故事,打动了观众的心,大家热情地鼓掌。


《明朗的一天》自今年2月推出后,已在学校、社区、商业中心等多地演出。每到一处,都深受群众喜爱。“情景剧为我们宣讲团在理论宣讲创新方面,拓展了新的路径。”陈若星说。


用文字传递温暖善意

生活中的陈若星,有一颗细腻敏锐的心,时刻留意着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事迹,总能引起她的关注。这份留心,成了她创作的源泉。


基于这些真实故事,她创作了《我的兄弟姐妹》《窗外》《提灯者》《城墙下的夜与昼》《在那些落雪的凌晨时分》《追光之履》《凡人歌》等文学作品,用文字将温暖与善意定格,传递给更多读者。


前不久,陈若星根据一位刚刚去世的百岁名医的真实经历,创作了报告文学《千金一诺》,故事生动展现了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作品一经《西安晚报》“文心”专栏推出,便迅速引发关注,在网上收获了很高的点击量,众多读者被故事所打动,留言表达内心感受。“太感人了!我们也要向作品中的人物学习,在工作生活中信守承诺,展现良好品格。”一位北京网友留言道。著名作家莫伸在文章下点赞并评论道:“好人物!好情节!好故事!”


家风为翼 追光前行

前两天,由陕西省纪委监委指导的大型纪录片《弘农杨氏——清风沐雄关》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该片生动展现了“四知先生”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自警自省、以“清白吏子孙”训诫后人的家风传承故事。


陈若星观看后感慨地说:“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也是我能够坚定信仰、步履不停、追光前行的最大动力。我的父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一生奋斗、质朴节俭。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从中央国家机关来到西北并主动要求留下来工作。父亲身上展现出的红色基因与高尚品质,让我在困境中也能坚守向上向善的信念。”


陈若星也一直传承着好家风,她带领“秦人之星”道德典型宣讲团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进所站,让市民群众感受好人模范的鲜活事迹和榜样力量,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养,让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图片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