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30国密谋抗俄,美国竟被踢出局,欧洲军事联盟或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3月11日,英法两国召集包括北约成员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在巴黎举行会议,商讨援助乌克兰及对抗俄罗斯的相关问题。此次会议中,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受邀以远程视频形式参与,但唯独将美国排除在外。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也折射出俄乌冲突背后复杂的国际博弈。
英法为何拒绝美国?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近期发生了微妙变化。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选择绕过北约与俄罗斯直接接触,推动俄乌停战计划。这一政策显然与拜登时期对俄的强硬态度截然不同。此外,美国还曾切断部分对乌克兰的情报支持,甚至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赶出白宫,这一系列动作让英法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立场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
英法多年来在北约框架下受制于美国的主导,但俄乌冲突为欧洲摆脱美国影响提供了契机。法国总统马克龙早在2017年就提出建立“欧洲军队”的构想,旨在摆脱对美国军事依赖,而此次会议正是这一战略的延续。英国则通过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与贷款,进一步强化其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英法此次排除美国,意图明确:他们希望在乌克兰问题上掌握更多话语权,甚至主导未来的欧洲安全事务。
日本与韩国为何受到青睐?
日本和韩国作为东亚的重要国家,在俄乌冲突中采取了强硬的反俄立场,尤其是在军事和外交层面展现出了“激进”的态度。
日本政府多年来对俄罗斯保持警惕,尤其是在北方四岛争端问题上与俄方矛盾重重。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日本通过派遣雇佣军支援乌克兰,并计划以自卫队的力量协助北约行动,进一步彰显其反俄立场。此外,日本还冻结了大量俄罗斯资产,配合西方国家实施经济制裁。这些举动让英法看到了日本在反俄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相比之下,韩国的策略更务实。韩国通过向波兰等东欧国家出售大量现役装备,包括K2坦克、K9自行火炮和FA-50战斗机,为波兰参与援助乌克兰提供支持。韩国这种“经济与政治双赢”的反俄策略,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欧美国家中的形象,也成为英法此次会议的重要合作伙伴。
欧洲军事独立的构想
此次会议还折射出一个深层次问题:欧洲军事独立的可能性。美国近年来对北约的态度摇摆不定,尤其是在特朗普时期威胁削减资金支持,这让欧洲国家意识到依赖美国的风险。法国总统马克龙一直致力于推动“欧洲军队”计划,希望以此加强欧洲自卫能力,而俄乌冲突提供了绝佳契机。
英法此次提出组建“多国联军”,计划派遣至少3万人的兵力进驻乌克兰,以防止俄军进一步进攻。这一计划不仅旨在支援乌克兰,更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欧洲国家在区域性冲突中的独立应对能力。英国此前已宣布向乌克兰提供5000多枚防空导弹,而法国则希望通过核力量为欧洲提供“核保护伞”。这些行动表明,英法正在试图以俄乌冲突为契机,强化其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然而,欧洲军事独立的构想并非没有挑战。德国新政府也提出扩军计划,意图加强军事力量,应对区域安全问题。如果德国成功扩军,可能会与英法在军事主导权问题上产生竞争。这种内部矛盾将成为欧洲推动军事独立的一大阻力。
乌克兰的未来与全球格局变化
英法的长期目标包括让乌克兰加入欧盟,以进一步巩固欧洲对乌克兰的影响。如果乌克兰成功加入欧盟,不仅能够扩大欧盟的地缘影响力,还能有效削弱俄罗斯在东欧的战略优势。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可能面临巨大风险。乌克兰的加入势必加剧与俄罗斯的对抗,而白俄罗斯、匈牙利等亲俄国家可能形成新的东欧联盟,与欧盟分庭抗礼。
此外,美国退出对乌克兰支持后,全球格局也可能发生重要变化。英法试图通过掌控乌克兰事务与美国讨价还价,但如果美国彻底退出欧洲事务,欧洲国家可能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长期来看,俄乌冲突不仅关乎乌克兰的命运,更可能重塑全球力量分配。
总结
英法召集30国会议并排除美国,这一举动代表了欧洲国家对摆脱美国主导地位的尝试。日韩的加入则反映出东亚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变化,这不仅深化了跨区域合作,也让未来的亚欧关系更加复杂化。随着俄乌战局的持续发展,英法的计划能否奏效仍需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会议已经成为全球力量博弈中的重要一环,对未来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