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地位说没就没?美国大打“星链牌”,谁料一道强光从海南升起
最近,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和科技大亨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让原本安静的国际关系圈子瞬间热闹了起来。
这次争吵的起因是在于西科尔斯基指责马斯克威胁关闭“星链”服务,然而,波兰却是为乌克兰支付这项服务费用的幕后金主,每年花费达5000万美元。马斯克则强调“星链”不可替代。但事实真是这样?
1、美国大打“星链牌”
对于正在战斗的乌克兰来说,“星链”提供的互联网连接几乎成了战争中的关键支持工具。但问题来了,马斯克凭什么这么强硬地说“星链”无可替代呢?
我们都知道,“星链”项目归属于SpaceX公司,而马斯克是那个愿意把汽车送上天,又想把人类移民火星的疯狂企业家。他的强硬表态实际上是坚信自己在全球天基通信领域的龙头地位。
对于乌克兰这样正面临军事冲突的国家,稳定且快速的通信网络至关重要,而“星链”通过遍布低轨道的卫星群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据称,全球范围内,目前能够提供类似服务并具备同等覆盖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
然而,"星链"的垄断地位能持续多久呢?中国给出答案,很快一道一道强光从海南升起!
根据环球网的报道,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工位成功升空,将18颗“千帆星座”互联网通信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2、星链垄断地位说没就没?
现如今,中国“千帆星座”的出现,无疑给了各国一个新的选择。
据介绍,“千帆星座”第一阶段计划发射648颗卫星进行区域覆盖,随后将提升至1296颗实现全球覆盖,最终目标是在2030年前后完成超过1.5万颗卫星的部署。
要知道,在当今的近地轨道上,空间资源显得极为有限,除此之外,无线电频率资源也是一种极其宝贵且不可再生的资源。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谁先申请,谁就享有优先使用权。
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低轨卫星资源的竞争正变得异常激烈。而在卫星制造领域,效率提升也是势在必行。
环球网报道称,我国卫星的设计环节采用了全数字化流程,同时也在生产环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卫星制造进入流水线生产模式,提高产能。目前,该生产线已经实现了年产300颗以上的能力。
3、中国奋起直追!
与卫星批量化生产同样重要的,便是火箭发射技术。在这一领域,中国同样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突破,尤其是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上。
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因其可重复使用的创新设计而广受瞩目,通过多次成功回收和再利用,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发射成本。这种技术不仅使SpaceX在商业航天市场上占据上风,也为全球航天业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中国并不愿意止步于观望者的角色,而是积极投入资源,在可重复使用技术的道路上奋起直追。比如“朱雀三号”火箭,已经在10公里级别的重复使用飞行试验中取得显著成绩。这一趋势表明,中国对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决心,以及其快速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心。
总之,中国正在全力以赴,试图用更快的速度追赶甚至超越。正如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所言,“虽然SpaceX在前面跑,我们在后面追赶,但我们还看得到它。”由此可见,中国在这场比赛中所追求的不仅是追赶,而是有朝一日领跑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