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平:一针一线织绘巾帼多彩

□保定日报记者  刘向真

近日,在保定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主题活动中,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代表性传承人梁淑平接受巾帼合伙人授牌。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4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京绣传承之路上,让这门古老的宫廷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京绣又称宫绣,起源于辽代宫廷,明清时期大为兴盛,是“燕京八绝”之一,被誉为“针尖上的国粹”,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定兴京绣是京绣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为定兴县南大牛村宫绣艺人梁枝一脉家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梁淑平正是这门技艺的第四代传人。

她自幼便与京绣结缘,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懂事起就跟着父母学习刺绣。回忆起小时候学习京绣的经历,梁淑平说:“那时候条件艰苦,父亲要求我先在废弃的布料上练习针法,一练就是三个月,必须练到双手能把针扎齐,才允许在真丝上绣。”刚开始,她常常被扎得满手针眼,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击退她,反而让她对京绣的热爱愈发深厚。十几岁时,梁淑平就能帮着父亲打理刺绣厂,还带起了徒弟,从此,她与京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梁淑平看来,京绣选料讲究,用的是真丝面料和天然蚕丝线;色彩鲜艳,绣工精巧,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件京绣作品,需要经过设计、打版、画图、打孔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用到的针法有几十种。其中,齐针是京绣中使用较多的针法,绣出来的图案立体感强,层次分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让京绣这门古老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了梁淑平思考的重要问题。她深知,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绣。为此,梁淑平一方面积极培养传承人,她亲手教过数千名徒弟,其中女儿田丽和儿子田鹏也在她的影响下,接过了传承京绣的接力棒。

田丽作为京绣第五代传承人,积极探索“京绣+”的设计模式,将京绣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她设计的京绣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除了家庭传承,梁淑平还走进校园授课,她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京绣的种子,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京绣,喜爱京绣,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梁淑平不断创新研发,让京绣产品与时俱进。过去,京绣产品主要以旗袍、唐装等传统服饰为主,或绣制龙袍等作为艺术品被收藏,产品相对单一,受众较小。如今,在梁淑平的带领下,京绣品种已发展到上千种。他们推出了京绣绣制的马面裙、睡衣、棒球衫外套等,还研发了京绣耳坠、领带、棒球帽、车载香薰、手包、戒指等20余种文创产品 ,这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让京绣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

为了让京绣“潮品”更“出圈”,梁淑平一家还借势直播电商,通过线上平台推广京绣文化和产品。目前,他们已打造两个直播间,在三个直播平台进行直播,京绣销售额比此前增长了20%左右 。梁淑平的儿子田鹏还计划组建短视频团队,把京绣的文化、故事拍成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京绣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梁淑平的努力下,定兴京绣非遗工坊已成为当地传承京绣技艺、带动就业的重要平台。工坊现有300多名熟悉京绣的绣娘,还针对周边残疾人、低收入群体和家庭负担较重者等,每年定期举办传习班和残疾人培训班,累计培训上万人次,带动周边20多个村的20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京绣制作,实现了传统技艺传承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如今,接过巾帼合伙人的牌匾,梁淑平深感责任更为重大,她说:“京绣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京绣的美,也带动更多女性绽放出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