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朗读】奶奶的大锅灶

图片

奶奶的大锅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朱小平  朗读者:耿丽

图片
图片

朗读者简介


图片

耿丽,汤庄镇小学教师,朗读爱好者。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奶奶的大锅灶

作者:朱小平


图片

我的老家位于高邮的下河,与江都、兴化交界。这里水网密布,民风淳朴。儿时的农村日常都是粗茶淡饭。

小孩子们贪玩又好吃,除了爬树捉知了,场头草垛里模拟打仗,就是下河摸河蚌、拣螺蛳,雨天去捕嬉水的鱼,瓜田里去偷不知生熟的瓜,但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奶奶操持的那口大锅灶。

那个年代,一个泥瓦匠要是有一手支大锅的手艺,那可是方圆十里的能人。支锅暖灶,有酒有肉,这样的大师傅令人羡慕。吃饭时,主家作陪,小孩子靠边站,闻着肉香吃不到,只好一碗饭扒拉扒拉半天,慢慢等,终于大师傅吃完了,端下桌的肉碗里侥幸有块肉,解解馋,没有肉,泡点肉汁汤也下饭。听大人说,大锅灶的核心是锅膛要中空,能拔风,拔风好的锅就快。

图片

印象中,农村的夏天是滚烫的,男孩儿降温,简单,跳进小河皮水,皮累了,就坐到桥头的大榆树下,乘着阴凉等风。

“乖乖唉——,家来烧火哦!”奶奶在厢屋里喊了。

“来——了——”我高八度捏着嗓子应答,一屁股跳下桥头,直往家里奔,要知道这一定是有好吃的啦!

奶奶不紧不慢地用筷子和着瓦钵里的面,是用隔夜的粥发酵的,沿着锅边转一圈放上少许的菜籽油,小火慢慢炕,做成焦黄的酥头饼,大火会焦的,炕好了就铲出锅,切成一角一角的,我迫不急待地捻起一块,左右手倒腾着。

“慢点,别烫着!”奶奶笑盈盈地看着我,一脸的慈祥。

我最喜欢边角上的皮,又脆又香,油最多,这是无上的美味,要知道我们那会可是连面包都没见过。

图片

摊酥头饼要提前准备,没有剩粥酸水不行。奶奶拿手的还有一种叫和烧饼,用小麦面加水搅拌,加点盐,一锅一张饼,起锅前撒上一把蒜末,嗨嗨,口齿生津。

最最无聊、没有指望的时候,奶奶就铲光锅里的米饭,留下锅巴,慢慢炕,待到锅巴发脆,小勺子洒上一点点油,总不能让孙子围着锅台没有收获吧。

进了腊月,家家户户们开始忙年货了,自留地上打的糯米泡上一夜,爷爷奶奶用小磨子磨成粉,晒干了,过了腊月二十四,开始蒸粉团了,蒸团时七姑八姨一起上,一个庄台上的笼笹是错开时段大家共享的,朔风吼吼,但孩子们一点不冷,争着锅膛边烧火,棉花杆、杨树棍子是上好燃料,小脸蛋烘的红扑扑的,锅膛里灰堆中还烤有秋天的大山芋!

图片

大人们搓团、上笼、出笼,厢屋里满是氤氲的蒸雾,都看不见对方的脸,出笼是力气活,爷爷把一笼笼的蒸团倒在院子里的芦帘上,冷透后放在加水的木桶里,养起来,时不时换水,可吃到二三月底了!

老家的大锅灶渐渐有了公鸡烧芋头、茨菇烧肉、大煮块鱼……而奶奶却没了。奶奶围着大锅灶的情形一直不曾散去,时时萦绕心头。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天我朗读》节目是一档全民参与的朗读节目,无论您是什么年龄、职业,只要您热爱朗读,都可以来到我们的录播室,用您的声音分享您喜爱的文字……




参与方式




关注公众号“视听高邮”,发送:报名“朗读节目”,提交时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

朗读,是传播文字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朗读,是用有声语言汇集更多精彩

广大朗读爱好者都来参与吧!

图片


编辑:张奕

图片

特别声明

  为响应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号召,高邮融媒体中心旗下新媒体刊发文字及图片稿件特声明如下:一、知道文章及图片来源的,我们一定会注明文章及图片的出处或作者,请作者联系小编,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二、对于图片和稿件未提及出处的,我们转发时未能及时署名的,请原作者或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三、对于不同意使用的文章和图片,请原作者或有关单位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以防侵权。四、2022年4月以前的文字或者图片,因条件所限,未及时署名的,请作者或者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上述标准发放稿费或及时删除相关稿件或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