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3月12日消息(记者 周然 徐秋韵)人勤春来早,开工干劲足。近日,在安徽长丰县岗集镇,合肥先进光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主体建筑已经封顶,项目的外形充满科幻感。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合肥先进光源项目建成后,将是国际先进、亚洲唯一的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助力合肥打造世界级的光子科学与应用中心。
科创平台的加快集聚,是长丰县聚力改革创新,持续激发内生动能的缩影。近年来,长丰县以建设制造强县、科创强县、农业强县“三个强县”为总抓手,咬定“主战场、新引擎”战略定位,全力拼经济、强能级、优环境,主动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成功晋级安徽第二个“千亿县”。央广网记者近日走进长丰,看“千亿长丰”如何拥抱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县域发展能级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在长丰,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生态的壮大优化,正在让县域发展的能级不断提升。
在岗集镇,记者看到,航空工业合肥航太雷电重大试验设施项目基本建设完成。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可满足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的雷电电磁效应试验研究需求,将有力支撑大气电学、材料学、脉冲功率技术、高电压技术等基础科研和电力、高铁、风电、太阳能等民用领域的相关雷电防护设计与试验需求。
建设中的合肥先进光源(央广网记者 周然摄)
随着北城未来科技创新园区开工建设、宇桥生态科技园(一期)全面封顶、智慧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投入使用和工投智谷产业园启动招商,长丰县的科技创新能力在2024年再上台阶。目前,全县拥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家,县域科技创新指数跃居全省第一。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更好招才引智,长丰县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挂牌成立县委人才局,并聘请郑海荣院士为首位“招才大使”,深入推进与大院大所合作。如今,长丰建立起“智慧农业谷、菌物谷、育种加速器、合成生物、中试城”五大科创平台,形成23个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汇集高层次研发人员389人。建成2个省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3个)。同时,长丰还在在全市率先实施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10名科技副总赴企任职。
成绩斐然科技创新让长丰县的产业发展拔节生长。2024年,长丰县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29户、总数达55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18户、增长29%。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6.6亿元、同比增长4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74.2亿、同比增长40.3%。
“智慧谷”书写现代农业新故事
近日,位于长丰县的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内,“神农操作系统”正式发布。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儒敬介绍,作为县域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该系统功能涵盖智慧施肥、智慧植保技术体系、农业气象智慧测报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技术体系、县域农资与农产品集采集售电商平台等,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农业种植精准、简单、高效。”中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其中科技要打头阵。
在这点上,长丰县其实谋划已久。早在2020年4月,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就已正式成立,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市人民政府、长丰县人民政府共建,主要从事智慧农业领域内相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来到这边后,我们直接跟市场、跟用户打交道,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可以说是迈入‘快车道’。”王儒敬说。
长丰县智慧农业谷数字草莓实验大棚里立体栽培的草莓(央广网记者 周然摄)
智慧农业是当今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长丰,长期以来被称为“中国草莓之乡”,草莓产业是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
当下,正是草莓上市的季节。在长丰县智慧农业谷数字草莓实验大棚内,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用手机APP熟练地调节,就可以让棚内保持一个适宜的温度。
“只要我打开手机,就能实时监测草莓长势,掌握温度、湿度、虫害、光照等情况,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调节。”工作人员说,他们利用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大数据中心,进行建模分析,最后得到草莓生长过程模型,给草莓种植户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从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如今,全县草莓种植大户基本实现“数字草莓大数据平台”全覆盖,草莓生产的温、光、气、土、肥、药可视化和联动控制,为草莓种植更科学、品质更有保障。
田里布设农业传感器,土壤温度、湿度、养分等数据实时传输;经过大数据分析,灌溉、施肥、除草是否需要、哪天进行,会在日历中自动显示;用户只需点击提示,就可在系统内选择相应机构提供农事服务……在长丰县,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这如科幻般的场景已经走入现实。
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
作为安徽省会合肥“新能源汽车之都”战略的重要承载地,长丰县以“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版图,依托比亚迪合肥基地这一千亿级项目,打造出政企协同创新的县域经济样本,向“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目标全速迈进。
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从开工再到投产用时10个月,产值过百亿用时5个月,过千亿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比亚迪与长丰,合力书写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的“奇迹”的同时,“长丰服务”的硬核支撑体系浮出水面。
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创新实施“四个一”服务机制:一个项目专班全程代办、一套要素清单提前配置、一项联席会议制度即时解难、一名县领导驻点调度,将传统审批流程压缩60%以上。在土地要素保障上,长丰县创造性采用“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提前完成三通一平、环评能评等基础工作,确保比亚迪项目“拿地即开工”。
比亚迪整车货运场(央广网发 孔根龙摄)
如今,坐拥比亚迪、中创新航等行业龙头企业,弗吉亚、延锋国际、银轮等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20家,长丰县已成功构建从电池、电机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
在过去的2024年,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大关,整车产量95万辆,在全市占比更是超过2/3,稳居全国县域第一。今年的新春第一会——长丰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暨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大会上,长丰县委主要负责人直言,“建设全县全域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不是某一个镇的工作,人人都是主力军、处处都是主战场,把任务书变成成绩单。”
面向“十四五”末,长丰县已绘就清晰的进阶路线:产业规模全国领跑,到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70%,形成完备的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2—3个产值超百亿的零部件领军企业……未来,一个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将“呼之欲出”。
长丰,这座昔日江淮分水岭上的“追赶者”,正以“三个强县”为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