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晚自习为何喜忧参半?

近日,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措施》,其中“义务教育非寄宿制学校不得统一安排晚自习”引发社会关注。

家长下班时,孩子差不多也放学了。这种时间上的同步,按理来说好处颇多,比如可以顺便接孩子回家,一起共进晚餐,增加双方之间共处的时间,更好地交流互动、增进感情。然而这项新政实施下来是喜忧参半,几家欢喜几家愁。 

综合媒体的报道,让家长犯愁的原因主要有:原来的生活节奏突然之间改变了,一下子变得不习惯,感觉适应不了。另外,更多的担忧还是学习问题,害怕没有良好习惯和较强自控力的孩子在家期间耽误了学业,影响到中考。

与此对应的是,也有家长充分肯定取消晚自习的意义,认为不上晚自习腾出来的时间,可以加强亲子互动,同时也有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家长的角度看,孩子一睁眼就起床上学,晚上回家就上床睡觉,几乎没有陪伴的时间。而取消晚自习,可以有更多机会留意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最起码可以多说说话、交交心,对孩子也是有好处的。

目前看来,新政实施也才1个多月,政策的效应尚未充分释放。从大处说,出台该项措施,根本目的在于“双减”,让家长、学校的压力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那为什么在一部分家长看来,压力反而增大了呢?主要原因还是心理还不适应,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和以往过习惯了生活方式相比,突然“多出来”一个人,而且还要管这个人的学习,会有点手足无措。本来,这些事以前都由学校代劳。这有点像足球场上的观众,面对冷不丁传到脚下的球,显然是不知道怎么办的。

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说,新政给家长压了担子,有家长感觉增加的压力就是来自于此。其实,如果应对得当,这也不算什么负担。还是拿踢球做个比喻,家长的角色需要改变,积极适应赛场氛围、规则,随时能踢出一两脚,和学校打好配合、当好“搭子”。正如有家长坦言,孩子现在是青春期,成长过程充满了各种复杂和多变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校双方需要相互配合的共同任务。还有家长表示,现在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保障充足的睡眠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学习。所以说,取消晚自习的用意,做家长的应当认真体会,转变观念、改变习惯、有效应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好积极作用。

出台的任何政策措施,应该说都是因时因势的“最优解”。落实执行上,对相关各方都是一种考验。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适应政策变化,尽好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答好育人这道大题。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李晓梅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