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5年3月10日10时33分,挪威扬马延岛地区突发6.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但查阅资料便会发现,这里正处于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令人疑惑的是,扬马延岛历史上却从未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扬马延岛独特的地质构造。
地震大多由地壳(qiào)的板块运动引起,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界。全球范围内,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三大地震带: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最活跃、最危险,占全球地震总数的80%;
2.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延伸到喜马拉雅,占15%;
3. 大洋中脊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洋底,占5%。
扬马延岛并非孤立存在,它实际上是大西洋中脊北部延伸——莫恩斯海岭的一部分。大西洋中脊是全球最长的海底山脉,正是发散型板块边界的产物。在这里,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正以缓慢但持续的速度彼此分离,地幔物质不断涌出、填充裂隙,形成新的洋壳(qiào)。扬马延岛正是这种板块扩张过程中,由火山活动塑造而成的火山岛。
与环太平洋地震带那种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汇聚型边界不同,发散型边界的主要力量是张力。在这里,板块相互拉扯,而非强烈挤压。这种张力作用使得地壳更容易发生断裂和错动,从而引发地震。但由于应力释放较为温和,难以积累形成超级地震所需的巨大能量。因此,扬马延岛地震多发,却很少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危险的地震带,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俯冲带——即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的区域。在这些区域,板块之间的挤压力极其强大,长期积累的应力一旦释放,便可能爆发出9级以上的超级地震,并常常伴随毁灭性的海啸。
典型的受害地区包括:
• 日本(如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
• 智利(1960年9.5级大地震);
• 美国西海岸(圣安地列斯断层长期存在大地震隐患)。
相比之下,扬马延岛所在的大洋中脊地震带显得“温和”许多。尽管这里板块运动活跃,地震频繁,但由于属于板块扩张型地震,能量释放较为分散,多为中小规模地震,极少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通过了解扬马延岛的地质构造特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何这里地震多发,却难以出现超级地震。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塑造了不同的地震带,也决定了地震的强度和频率。深入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是认识地震、预防地震灾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