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根在泥土里,梦在枝头

□保定日报记者  安亚静  见习记者  丁梦圆

“搞农业科研,不能光坐在实验室里,得把脚踩进泥土里。”3月5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高洪波蹲在清苑区佳禾农业创新驿站的温室大棚里,指尖轻轻拨开番茄叶片,仔细观察叶片长势和果实生长情况。

从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的一名学生,到河北省蔬菜领域学术带头人、科技特派员、全国三八红旗手,高洪波用30年时光完成从“田埂少女”到“蔬菜女神”的蜕变。她每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奔走在田间地头,带领团队攻克设施农业技术难题,将论文写在京津冀的沃土上,用科技为农民铺就致富路。

高洪波从小在农村长大,田埂上的蒲公英、果树间的嬉笑声,构成她最早的田园记忆。“小时候最期待春天,看着果树开花,总觉得神奇。”她笑着回忆。1995年,她考入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第一次系统接触现代农业知识,也埋下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种子。

20世纪90年代的北方冬季,菜篮子品种单一,白菜、土豆占据餐桌主角,番茄、黄瓜等反季节蔬菜只能等到春节才能见到。彼时尚未毕业的高洪波便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让北方冬天也种出新鲜的蔬菜?”这一思考,开启了她的设施农业研究生涯。

“生产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研究的方向就在哪里。”这是高洪波科研生涯的座右铭。她坚持设施农业科技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针对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创新研发多项突破性技术。

高洪波带领团队提出“双增一简”果菜适用棚室设计理论,明确各地设施结构参数设计值,研发出轻简宜机新型棚室及配套装备;首创基质理化特性预测方法,实现7项理化性质的同步预测,准确度达92.7%;筛选出50余个优良品种,发明番茄砧木重复利用等技术,使嫁接育苗期缩短15天、成本降低32.5%;攻克低碳节能温控、水肥精准管理等关键技术30余项,发明设施种苗和果实品质评价新方法,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一项项成果在河北主产区进行推广,覆盖235万亩土地,助农增收超89亿元。

2017年,定兴县华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番茄大棚突遭“灭顶之灾”——挂果5个月的植株大面积枯死,种植户彻夜难眠。高洪波向菜农保证:“不管这是什么病,我们一定会给大家一个确切的答案,给大家把这事办妥喽!”

高洪波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论证,终于找到病害源,依靠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决定采用砧木嫁接,又从全国搜集16个番茄专用砧木,经抗病、抗盐、抗逆等筛选,终于选出2个抗性达95%以上的品种,在基地试验示范取得成功,乡亲们亲切地称她为“蔬菜女神”。

“共产党员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这也是高洪波的真实写照。她在每天紧盯技术研发进展的同时,还关注河北省各地极端天气变化,基地突发情况发生总是第一时间为基地和菜农排忧解难,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2023年7月底,台风“杜苏芮”肆虐河北,衡水、沧州两地设施蔬菜大面积损毁。她第一时间联系全省100余家育苗基地,详细掌握受灾情况和种苗生产、供应数量,撰写《“杜苏芮”台风对设施蔬菜种苗行业影响调研分析报告》。

随后,高洪波赴饶阳、涿州、高碑店、定兴等地调研10余次,向省市领导汇报灾后重建方案,提出棚室重建建议并协调农资供应。在涿州豆庄镇、饶阳大尹村镇等重灾区,她入户走访,义务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抢种速生叶菜、甘蓝等短周期作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受惠农户达2000余人。

河北省地形复杂多样,从坝上的高寒到平原的盐碱,从太行山麓的梯田到渤海湾的滩涂,设施农业发展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高洪波走遍河北省11个设区市、雄安新区设施蔬菜主产县和龙头企业,掌握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设施结构设备发展趋势、栽培模式特点等,主笔撰写《保定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保定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发展规划。

“每个地方的需求都是独特的,必须因地制宜。”高洪波说。在她的努力下,多年帮扶的20多个合作社、驿站、企业成为各地现代农业典型示范基地,打造了设施蔬菜现代化生产河北场景,为京津冀“菜篮子”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正如高洪波在采访中所说:“我的根在泥土里,梦在枝头。只要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菜篮子丰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或许是对“科技兴农”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当代“她”力量的最美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