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AI行业普遍面临投资与竞争焦虑,担心风口变换会被率先淘汰。
2.由于DeepSeek的火爆,各大互联网大厂纷纷接入,加剧了行业焦虑。
3.然而,焦虑并非企业盲目跟风的理由,关键是找准自身定位,坚守长期主义。
4.AI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社会生产、推动产业升级、改善人们生活,而非追求爆款产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担心风口变换会被率先淘汰,使得AI行业普遍面临投资与竞争焦虑。图/IC photo
DeepSeek风头未减,Manus已然横空出世火爆全网;宇树机器人刚刚春晚刷屏,智元具身智能又把智能机器人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内AI(人工智能)领域风起云涌,活力迸发。
但是,自从DeepSeek异军突起之后,围绕其背后象征的这股AI新生力量,“焦虑”便成了一个坊间热词。
这一焦虑,既有来自普通人的就业焦虑,唯恐自己会被大模型替代,也有来自教育界的专业焦虑,各大高校纷纷突击加强AI相关专业,更有算力和资源焦虑、隐私与伦理焦虑、社会公平焦虑、存在性焦虑等。
对AI行业来说,则是巨大的投资与竞争焦虑,都怕风口换了以后,自己成为率先被淘汰的那一个。近期各互联网大厂纷纷改变路线,宣布接入DeepSeek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那么,对AI行业的企业来说,焦虑何解?
AI焦虑有其情绪性
回顾此轮AI崛起之前的行业竞争,这种普遍焦虑的情况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了。
事实上,AI并不是DeepSeek出现之后才受重视,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投资AI的时间都不低于10年,早已被视为数字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大模型崛起之后又被视为AI行业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大厂各自都推出了大模型。
但是,各大厂还是争先恐后地接入了DeepSeek,并高调对外官宣,有的还把原本收费的服务改为免费,热切与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只要有竞争就会有焦虑,从这个角度讲,焦虑实际上是企业发展中的长期旋律。但围绕AI或大模型产生的这一轮新焦虑却又有所不同,因为其来源于一股突发的热潮,有某种情绪性。
自从ChatGPT引爆全球新一轮AI热潮以来,大模型赛道便成为资本争相追逐的新风口。无数初创企业涌入,巨头公司重金布局,几乎每周都有“重磅新品”或“重大投融资”的新闻刷屏。
这种情绪,既容易令人振奋,也容易令人“上头”。面对未来目眩神迷,从业者又贪婪又恐惧又迷惘,贪婪期待一朝功成天下闻,却又恐惧于错失风口被淘汰、迷惘于技术路线等未来的不确定性。
于是,初创企业害怕自己步子慢了,被资本冷落;大企业害怕错失下一次技术革命,被“弯道超车”……于是大家都焦虑。
焦虑何解?似乎唯有大干快上、高速烧钱,上项目,多投资,大并购。
对处在迷惘中不清楚到底该干什么的企业来说,瞄准赛道“撒钱”是最简单的决策。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出现一些泡沫、乌龙或失败案例当是大概率事件,但这又是技术爆发时期的常态。这无疑也加剧了行业焦虑。
大厂不宜“花钱解忧”
这一轮围绕DeepSeek产生的AI热潮与焦虑,很容易令人想起十多年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夜,行业内弥漫的焦虑味道,甚至比现在更大。
当时广为流行一种“船票论”,把移动互联网比喻驶向星辰大海的巨轮,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会拿到“船票”,那些没有“船票”的公司将会被淘汰。
大家都很忧虑,于是毫不吝啬地进行各种投资。于是,“ALLIN”“押注”这类赌性十足的词汇高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包括“我消灭你,与你无关”“降维打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等耸人听闻的表述,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流行。
一方面,10年过去了,所有人都耳闻目睹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巨变;另一方面,回头去看会发现,当焦虑上头引发赌性后,互联网产业发展史上大量投资失败的案例,也是集中出现在那个时代。
比如,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雅虎收购Tumblr、百度收购91无线、腾讯收购snapchat股份、阿里收购UCWeb等。这些投资,都是动辄10亿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百亿美元。
现在回头再看,会发现每一个收购在发生的时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都有各种看似必然的理由,也都充满必胜的信心,但无一例外地都走向了失败。
以至于到今天,如果有人提问“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成功并购案例”,答案居然很难找。DeepSeek给出的答案是Facebook收购instagram。字节跳动收购musical.ly应该也算一例,但那已经是2017年的事情了。
然而,与大量失败的高额并购案例相比,如果找寻成功的投资案例却又比比皆是。像字节跳动、拼多多、快手、美团、小红书等,都是风投的手笔,其中也包括各大巨头的参与。推出ChatGPT的OpenAI,最早还具有浓郁的非营利性质,马斯克和黄仁勋却都为其提供了“赞助”。
从这个角度讲,面对已经到来的行业热潮和已经产生的竞争焦虑,与自研和投资相比,并购实在不是一个最优选择,而更像“花钱解忧”。
但问题在于,大厂们对控制权天生执着,与获取投资收益相比,其更担心亲手培养出一个颠覆者,这又驱使它们更倾向于并购。这需要引起更多警觉。
别因焦虑而跟风
“太阳底下无新事”。事实上,所谓的变革焦虑一直贯穿人类社会历次工业革命始终。
比如,19世纪铁路兴起后美国有基于战略焦虑所引发的铁路泡沫;电力爆发后又出现电力泡沫,爱迪生的公司还差点因此破产;汽车产业福特化浪潮兴起后,大批企业无脑跟风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导致产能过剩,引发倒闭潮。
值得注意的是,与旧时代的焦虑相比,数字时代由于变革所引发的焦虑要更严重。这是因为,新兴产业越来越具有“赢者通吃”的特征。
这一点,在DeepSeek上表现尤为鲜明。这也导致,担心被“吃掉”的竞争者不得不宁愿顶着泡沫危险也要大力参与。
从经济学角度讲,DeepSeek的成功与对AI浪潮的高度期待会导致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使浪潮更为澎湃,同时也更容易形成“非理性繁荣”,出现大量失败。
但长期来看,这种高预期又加快了新技术的布局和应用,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形成创新的正外部性。也就是说,行业“焦虑”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加速了行业的发展进步。
尤其是现在提倡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与冒险,而“焦虑”正是创新与冒险的一种驱动力。因此,宏观看“焦虑”并无大碍,甚至有其正向意义。
但在微观上,对具体的AI企业而言,面对新浪潮的过度焦虑却又事关生死,焦虑不应该成为企业盲目跟风的理由。
AI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涵盖从底层硬件、算法模型、数据处理,到应用开发、行业解决方案等多个环节,企业没有必要都追求DeepSeek式的成功,关键是找准自身定位,越是乱花迷眼,越要自省于清醒、理性和耐心,坚守长期主义。
要知道,焦虑的对面是战略定力,真正留下来的,必定是那些坚持技术积累、惯于稳扎稳打、懂得战略选择的企业。
任何技术突破,最终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市场的检验。企业若能立足长远、稳健发展,终将成为AI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AI的终极价值,也不在于某一个爆款产品,而只在于其是否真正服务于社会生产、推动产业升级、改善人们生活。
撰稿 / 信海光(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