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平塘县菁智玩具厂的缝纫车间里,缝纫机规律的“哒哒”声与孩童的稚语交织成独特乐章。厂里的员工杨妮,正在操作台前娴熟地拼接布料。在工位附近,还有几个孩子正专注于玩玩具。这种“带娃上班”的工作模式,正悄然改变着当地很多家庭的生活图景。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车间管理杨妮:我一般是早上7点多起床送小朋友去学校,八点到厂里面上班,中午还有午休时间,下午五点去接小朋友放学。
家里距离上班的工厂,步程只需要五分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是孩子可以每天见到父母,是宝妈、宝奶奶们不用出远门,赚到钱的同时,还能兼顾好家庭。五点半到点就下班,走出工厂,“一键丝滑”进入家庭。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车间管理杨妮:我很喜欢现在的这份工作,因为我们不像在外面那样晚上还要加班。很方便,既可以工作,又可以照看到小孩。
这个每天重复的作息表,是杨妮用三年时间摸索出的“职场妈妈最优解”。许多年前,她从广西远嫁而来,还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车间管理杨妮:我嫁过来好几年了,现在我的儿子读三年级,所以我就在家待了三年。因为换工作,小朋友就得换学校,对他的影响很大。
杨妮回忆说,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时,夫妻二人去广东打工,老人们在家照看孩子。可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孩子进入了小学阶段,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她也不得不放弃手中的所有工作,当起了孩子的“陪读”。是继续外出务工让孩子缺失陪伴,还是留在家乡承受经济压力呢?平塘县菁智玩具厂“妈妈岗”的出现,让这道难题,迎刃而解。这离家仅五分钟的上班路,丈量着幸福的距离。
三年前,杨妮新手上岗,从日薪十块钱,练成了日薪一百多元的熟手。她靠双手挣来了生活费,不再伸手向家里要钱,甚至还能靠自己赚来的钱,贴补家用。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车间管理杨妮:每个月的生活开销我自己就可以承担,还可以支撑孩子的辅导费。
经济独立带来的改变清晰可见,在工厂里,杨妮还交到了许多知心的好朋友。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车间管理杨妮:在这里我交到了许多好朋友,放假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约着出去玩,交流学习带孩子,辅导作业什么的。
一眼望去,工厂里大多数都是女性员工,平均工作时长8小时,人均产能反而还高出生产计划许多。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总经理冉如均:目前我们企业为当地提供了8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工人95%是女性,招聘的时候也偏向于宝妈岗位。我们未来考虑扩大规模,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与杨妮一样,在工厂工作的宝妈们,几乎都是为了有自己的一份收入而来,早上送孩子去学校,就直奔工厂,开始工作。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员工杨黎:可以增加家里面的一点补贴,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员工秦志梅:我经常带小孩上班,我在这里工作多久,她就陪我多久。
厂里,除了缝纫机节奏的“哒哒”声,还时常传来孩子的嬉笑声,妈妈们在工作的时候,这些仅有三四岁的孩子们就当起了她们的“随身吊坠”。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总经理冉如均:我们同意她们带小孩来上班,因为这个车间里面生产的产品没什么危险性,带着孩子也是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厂里面还为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
平塘县菁智玩具厂车间管理杨妮:我们每天过得很充实,小朋友带到了,钱也有了。最多的一个月,我将近有6000元的工资。来这个厂做了1年之后,我就升职加薪了,蛮开心的。
孩子们手中的玩具,是妈妈们用边角料缝制的“限量款”,带着母爱温度的手作,让孩子拥有了更完整的童年。在孩子们的身旁,无数个“妈妈”正用缝纫机针脚编织着新的可能。当家门口的“妈妈岗”成了现实,打工挣钱与陪伴孩子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这种改变,让母爱不必跋山涉水,让童年得以滋润生长,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 国静垚 陶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