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 | 如何让小城旅游持续“热辣滚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壮大县域经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个县城要吸引游客,该有啥‘绝活’?”
“县域旅游同质化现象怎么解决?”
“县域旅游怎么才能‘长红’,而不是‘一阵风’?”
……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县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街头采访。带着普通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连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政协委员阿铁。

图片

△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及文化资源,助推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图为乡村中的稻田画。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齐波 摄

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
成为旅游消费主流


漫步在安徽宏村的青石板路上,穿梭于贵州雷山的苗寨间,徜徉于浙江象山的渔港码头……在社交媒体上,“小众旅游”“反向旅游”等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热门景点,而是热衷于挖掘那些尚未被大众熟知的秘境小城。县域旅游正成为年轻人出行的新选择。
“县域旅游走热,得益于政策加力支持,也得益于我国县域旅游目的地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阿铁在谈及县域旅游现状时表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县域旅游发展,如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59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同时,各地也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推广地方美食等,提升游客体验。
对此,戴斌亦表示认同。他说,县域旅游的崛起,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不论是交通体系、公共服务、商业环境,还是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都日益完善,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除了硬件条件,游客需求也在悄然变化。”在戴斌看来,个性需求和理性消费推动了小城旅游时代的到来。如今,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逻辑已经发生深刻转变,游客不再被动接受传统热门城市,而是主动掌控行程决策权,追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追求“我的行程我做主”“我的目的地我定义”。这一变化使得小众城市和宝藏县城焕发出新的旅游活力,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成为旅游消费主流,游客的选择已经成为推动县域旅游发展的关键力量。

精准匹配游客需求与本地资源

然而,县域旅游的魅力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阿铁直言,许多小城市在挖掘自身特色时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旅游产品雷同,难以形成独特的吸引力。同时,县域文旅的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导致许多游客对这些宝藏之地历史、文化背景知之甚少。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优质资源尚未被看见。

那么,如何突破困境?提升县域文旅竞争力,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戴斌表示,在县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游客需求与本地资源的精准匹配,这是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本地资源与游客需求紧密相连、相互契合时,旅游业才能持续繁荣。

“为什么霞浦县的簪花旅游、洛阳古城的汉族文化体验以及广东的英歌舞、划龙舟等活动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因为这些文化项目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戴斌表示,一个好的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必须建立在当地群众的文化休闲和旅游参与基础之上。只有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热情投入,才能形成一个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系统,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欢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何推动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戴斌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空间;加强市场调查研究,以数据为主导来制定策略,对游客进行细分研究,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游客在当地的活动,提升旅游体验;提升旅游商业服务质量,从导游服务、餐饮美食到住宿体验,每一个细节都应做到尽善尽美,让游客在旅途中享受到贴心的关怀与服务。

在阿铁看来,县域文旅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们渴望体验那些具有特色、贴近自然的地方,而这正是县域旅游的独特魅力所在。”
那么,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独特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愿意走进来、留下来,让小城旅游持续“热辣滚烫”?
阿铁认为,要立足本地文化,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以乌兰察布为例,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打造多元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
阿铁建议,从地方的传统艺术、民间文化、历史遗迹等入手,通过精心设计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同时,可以做一些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比如传统节庆文化体验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沉浸感,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让游客玩得开心,还能让他们带走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记者:马嘉悦 宋宝刚 刘佳政 满达呼 杜晓航 周通 李玉祯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