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医疗领域提案来袭,代表们说了这些关键内容!

基层医疗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

● 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升精准检测能力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仍显薄弱,在设备、人员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缺乏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疾病的精准诊疗能力,难以充分满足妇幼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需求,进一步挤兑了大型医院的医疗资源,影响了群众的就医体验。

戴立忠代表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快速精准检测设备,提升其精准诊疗能力;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检测能力;通过定向规培、编制动态调整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此外,他还建议主管部门对基层检查项目分级分类管理,简化备案流程,并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应用,构建城市级健康检测服务网络,推动医联体、医共体与社区协同,助力分级诊疗。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把优质医疗资源落到基层

张文宏委员指出,在解决老百姓需求方面,仍有不完美之处。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问题,应该有更多的慢性病患者留在基层,包括慢性心衰、乙肝病毒携带者等。他建议,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脚踏实地地把优质医疗资源落实到基层,解决一个又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从而让老百姓觉得看病不难、看病不贵。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兰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韩琳

●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韩琳代表提交了三份提案,强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一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现状,精准剖析并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强化全科医学教育,推进订单式、定向式培养,科学制定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二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深化绩效考核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人才职业保障,落实同工同酬,优化职称评定机制。建立考核反馈与改进机制,及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馈考核结果,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督促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整改。

三是以医联(共)体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能力。深入推进医联(共)体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完善人才下沉、上下级医院双向交流机制。深入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工程,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医联(共)体内信息互联互通。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校长解军

● 加强基层出生缺陷防控工作

解军代表针对基层出生缺陷防控短板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她指出,我国以县域、基层为主的部分地区由于资源不足、技术薄弱以及宣教滞后,导致出生缺陷防控工作较为滞后,防控形势严峻。对此,解军建议从三方面强化基层出生缺陷防控体系:

一是强化基层医疗能力与资源均衡配置。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便携式超声和基因检测设备,在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面加大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力度,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推广“医联体+远程医疗”模式,提高在基层的出生缺陷筛查覆盖率与诊断能力。

二是加大科研专项投入。提高出生缺陷研究经费占基本公卫支出的比例,推动建设出生缺陷防控专项惠民项目,重点支持环境致畸机制和单基因病研究。依托于国家出生缺陷大数据中心构建覆盖县域的病例样本库和基因数据库,推动省市三甲医院与县级妇幼机构组建科研联合体,推动科研成果向基层临床转化。

三是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将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科普讲座、宣传海报、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向基层民众普及相关知识。同时,要特别强调孕前保健、孕期筛查和遗传咨询的重要性。


肿瘤防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

● 肿瘤MDT标准化,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

当前,我国在肿瘤防治方面仍面临较多挑战,尤其是在规范化诊疗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于金明代表建议,一是细化并标准化肿瘤MDT操作流程,确保诊疗路径的规范统一,实现诊疗服务的同质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患者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诊治指南与方案。二是加大学科交流力度,注重青年人才教育与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

● 大力提升基层肿瘤防治水平

●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基层肿瘤防治能力

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与民众防控意识亟待提升,县域地区肿瘤晚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凸显出基层早筛能力和健康宣教存在短板。对此,吴楠委员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构建多层级医疗网络体系。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对接顶尖医疗资源,协同省级中心形成辐射网络,借助医联体、医共体将优质资源下沉至县域基层,实现癌症、肿瘤领域医疗资源的梯次覆盖

二是强化“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吴楠委员认为,早期肿瘤治愈率高、治疗周期短、花费少,因此,肿瘤防治需将关口前移至预防和筛查阶段。建议将高危人群早筛项目纳入医保覆盖范围,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众更早地发现健康问题。

三是实施基层能力提升双轨策略。既通过“输血”机制开展基层医生三甲医院跟诊、科研培训、技术帮扶,又建立“造血”机制对基层医生进行科研培训,以点带面地提高基层整体肿瘤防治水平。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打破知识壁垒,构建基层医生终身学习体系;加强健康科普教育,培育居民主动健康管理意识,形成“预防-筛查-治疗”良性循环。

吴楠委员强调,强化基层肿瘤防治水平不仅需要提升基层医疗能力,更需要加强科普宣教,提升民众们的防控意识。让基层百姓主动关注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早筛早诊的良好习惯。


AI医疗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

● 加快AI医疗立法进程

甘华田委员表示,当前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一系列法律、伦理、安全和技术等问题,亟待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和解决。

甘华田委员建议,应该加快AI医疗立法进程,国家立法机关尽快制定和完善AI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医疗的法律地位、使用边界、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他还表示,要建立AI医疗监管与评估制度,建立专门的AI医疗监管机构和评估体系,以及建立AI医疗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