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车圈竞争,远比前几年更为激烈。不管是一开年就在高呼的“全民智驾”,还是一直被提及的“AI智能”,这些都预示着,今年乃至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生存之道,绝不是打打“价格战”那么简单。
而何小鹏最近的发言,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行业竞争现状。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两会期间抛出了一个重磅预测,他说:“中国新能源车企竞争可能有3年淘汰赛,然后还有3~5年的晋级赛,最终存活下的车企可能在七家以内。”另外,何小鹏指出,十年前中国有约400家传统车企,如今仅剩40家左右,且每两个月就有一家品牌停止运营,行业整合速度极快。
看得出来,何小鹏的预测并非是刻意为行业营造压迫感,而是一种真正的“写实”。换句话来说,何小鹏在告诉大家,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过了小打小闹的时期,考验资本与技术的时刻已经到来,接下来,就看谁能在“幸存者游戏”中留下来了。
自由生长的时代结束了
在新能源汽车趋势刚刚开始冒头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车企涌入行业,之后其爆发式增长,更是吸引了无数玩家入局。
但是,入局的玩家多,不代表玩家的质量高,毕竟,能造车和造的车能不能卖得掉,这是两码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企数量超过200家,但年销量突破10万辆的仅10家左右。这意味着,近几年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了。
当然,产能过剩只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自由生长”的问题之一,其带来的连锁反应是,越来越多车企不得不为了把车卖出去而开启价格战。
2023年,雪铁龙C6的大降价引爆了车圈的价格战,原本是燃油车为了应对新能源的围攻而迫不得已的策略,最终成为了全行业的消耗产能的通用措施。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发文称,2024年1-12月降价规模227款,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148款的规模,也大幅超越了2022年的95款的降价总规模。
这样的降价趋势,同样也覆盖了新能源汽车。而我们从特斯拉连续降价、比亚迪推出10万元级车型,二线品牌被迫跟进,利润率被压缩至冰点等种种表现上,也能够看出产能过剩与价格战之间的恶性循环。
自由生长的“弊端”逐渐显现,资本寒冬之下,车企的生存令人担忧。要知道,造车可以简称为“烧钱游戏”,研发一款新车投入数十亿元都是正常现象,而什么时候盈利,是否会盈利却是未知数。
“上车容易下车难”的当下,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倒在半途中的新势力,还有很多尚未盈利却苦苦支撑的新能源车企,也很难说自己是否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阳。远的不说,就说曾经“蔚小理”中的一员——小鹏汽车,它现在也不敢在生存多久的问题上拍胸脯保证。对于目前的生存情况,何小鹏也曾坦言“每天担心公司能否活到明天”。
当然,过去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自由生长”也有政策驱使的原因。之前之所以有那么多入局者,主要和新能源补贴和牌照政策有关。过去十年,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国家给了不少福利,等于说,新能源车企只要入局就能“上桌吃饭”。而现在,补贴退坡,资质门槛也在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已经进入了技术竞争阶段,这个时候只想做PPT的车企,或是技术不成熟,缺乏核心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或智能化能力的企业,其实已经很难在当下生存了。
全新的生存法则出现了
自由生长的时代过去,全新的生存法则自然也就出现了。关于如何破局,何小鹏的看法是,必须要关注AI能力和全球销售能力。他预测,未来十年AI汽车的使用渗透率将从当前的不到5%提升至50%-90%,AI将成为行业的重要变化点。此外,何小鹏还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十年在海外市场也将占据更大份额,国内新能源领域的自主品牌占有率有望达到95%以上。
从今年前两个月车圈关注的重点方向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何小鹏所言不虚。小鹏汽车凭借全栈自研的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端到端”大模型量产的车企。比亚迪把高阶智驾搭载在全系车型上,吉利等企业也在持续带来AI与车机融合的好消息,“科技的力量”在2025年愈发显现。未来,谁能够掌握高阶智驾,谁可以让软件更加成熟,谁就有资格在这场游戏中活下去。
当然,技术仅仅是一方面,供应链与全球化也是决定车企未来走向的关键所在。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过度依赖外部供应链的结果,就是被别人“卡脖子”。只要稍加回顾,我们就会发现,2023年锂价暴涨、芯片短缺等问题,美国等国家对我们的出口限制等问题导致的车企发展受限,源头都在这里。被别人“卡脖子”,成本与发展就难以自我掌控。所以,关注垂直整合,自我把控成本,是未来车企必须要上的一课。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与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也已经证明,供应链效率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再结合何小鹏在两会期间呼吁“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动向上看,中国自主品牌已经意识到了供应链自主化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去年不少车企就在谈的“向外卷”,也很可能成为这场竞争中的关键一环。即便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文化差异和品牌认知度,仍然是中国车企面临的较大问题。至少,从蔚来在挪威遇冷、比亚迪在欧洲遭遇反补贴调查等现实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差异化竞争中,全球化布局能力会一定程度上决定车企的销量增长天花板。
谁能成为未来的幸存者
幸存者游戏总是无比残酷,激烈竞争之下,没人知道谁主沉浮,但是,能活下来的车企,总会有迹可循。关注过两会的车友们应该有看到,何小鹏在两会提案中多次提及“自动驾驶标准”和“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透过现象看本质。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正是通过技术投入构建差异化优势。
放眼当下车圈,凡是在技术上持续重磅投入的车企,目前混的都不差。比如特斯拉每年研发投入超30亿美元,长城一直在过度研发,比亚迪更是拥有超6万项专利,拥有自己的技术鱼塘……得益于这种技术上的长期主义,这些车企一直都在主流车企的榜单上。
不可忽略的是,决定车企未来胜败的,还有另一个关键点,那就是“现金流”。没钱寸步难行这句话在车圈显得更为现实,不信大家可以回顾2023年的车圈局面。
当年,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技术实现季度盈利,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其市值在当时一度超越蔚来。而那些手里缺钱的车企,比如威马,就因为融资受阻而陷入破产危机,哪怕是何小鹏,也曾被钱难倒。今年,就连比亚迪也开启了新一轮融资,虽然比亚迪大概率不缺钱,但从其动向上看,这也是意识到了资金的重要性,有要打硬仗,粮草先行的意思。
抓住技术,抓住现金流的同时,如果还能洞察到生态布局,这样的车企,大概率能在这场游戏中玩下去。车企不止是造车,特斯拉发展储能业务,比亚迪开启半导体布局,小鹏研究飞行汽车与机器人,这些头部企业显然已经跳出了单一造车逻辑,转而走向生态竞争。就像何小鹏所说:“未来的出行是天空、地面与终端的无缝连接。”
换句话来说,这场幸存者游戏,对车企的要求不止是会造车,同时还要会布局,敢想象。
结语
何小鹏不是“预言家”,关于“新能源车企最终只剩7家以内”的预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何小鹏基于对行业的洞察,对大家的一种警示与期许。2025年,技术与资本开始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武器,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半场中,谁的资金雄厚,谁的技术过硬,谁就有拥有更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可以说,在这场“幸存者游戏”中,谁会是赢家,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资源一定会集中在优质企业手中,随着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等技术的成熟,优质企业将会获得更多机会,没有技术与资金支撑的企业,将更快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