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疯狂抢筹港股,港股涨势还能持续多久?

图片

2024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的总额是7518亿港币,创下年度净流入历史记录。第二大净流入年份则是2020年,净流入总额为6721亿港币。

除了上述两年,南向资金在任何一年的净流入总额都没有超过4000亿(无论是港币还是人民币)。

也就是说,最近三个月近4000亿元的净流入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完整年度的净流入了。

可见南向资金抢筹之疯狂。

图片

图源:东方财富网


其实南向资金流入港股的趋势是一以贯之的,向来被冠以“争夺港股市场定价权”的名头。

但尽管南向资金持续多年净流入(2014年至今每年均为正),其对港股整体走势的影响有限。这几年来港股持续低迷,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个是,港股允许做空且外资持仓占比更高(约40%),而南向资金只能单边做多,竞争机制上的不公平,导致其难以主导市场方向。

尤其是港币与美元挂钩的情形下,受全球流动性影响更直接,外资开撤,靠南向资金很难支撑港股市值。

另一个是,南向资金集中配置高股息央国企和科技龙头(如腾讯、阿里、快手等),但对其他板块(如消费、医药)影响力较弱。

因此到目前为止,南向资金创纪录的净流入,可以定义为趋势性做多。先有了趋势,再有做多的行为(因果不能倒置)

图片

那么港股修复的趋势是怎么来的?

  1. 1. 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元和美股走弱

  2. 2025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亚特兰大联储的GDPNow模型给出了美国经济Q1负增长2.8%的预测,与此同时,欧洲、亚洲等地区市场信心有所恢复,资金从美国流向欧亚市场。

特朗普政府虽然提出了“强美元”口号,但他的贸易保护政策,本质上是借促进制造业回流,壮大制造业出口,出口则很大程度上依赖“弱势美元”。既需弱势美元提振出口,又需强势美元维持霸权,这种政策上的矛盾,导致市场对美元信任度下降。

所以最近美股的走势有点曲折。

而港股当前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恒生指数动态市盈率不足10倍,部分科技和互联网龙头股的估值较美股同类公司存在显著折价,价值洼地效应明显。

所以,最近欧洲资本市场创下历史新高(德国、法国、英国股市走出了六亲不认的单边行情,最近两天有所回调),港股创下阶段新高,都是受益于美元和美股的走弱。

(A股仍然没能突破去年10月高点,走的还是有点弱)


2. 科技突破的驱动

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破,尤其是Deepseek横空出世,让中国泛科技股受益不浅。

全球投资者意识到,科技封锁和管制,可能并不能阻挡中国的科技创新,追赶或赶超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意识上的重要转变,成为港股科技板块的重要催化剂。

例如,腾讯、阿里等企业都明显借着Deepseek的东风,开启了“互联网叙事体系之外的AI叙事体系”,新的叙事体系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预期,于是股价随之水涨船高。

图片
图源:路透社

3. 政策驱动效应

港股的修复起始于去年9月底,自然离不开我们的强力政策驱动。政策预期的变化带来市场信心的扭转,南向资金也正是从去年9月底以来,加速流入港股市场,才让2024年的南向资金净流入创下历史记录。


未来需要验证的是,南向资金和外资的持续流入、科技上接连不断的突破、市场信心的扭转以及政策上的持续发力,能否带来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包括消费复苏和房地产企稳),并转化到上市公司的业绩中来。

如果上述逻辑能够得到验证,那么港股的投资机会和向上的趋势远未结束,港股重回三万点也就没那么难以实现。

验证的时间节点将在今年二、三季度,如果上述逻辑没能验证,则当前的趋势不可持续。


PS:由于是科技领涨,优质的泛科技公司都在港股,所以是港股带着A股涨,而A股多少有点涨不动。

其实A股的上涨更加依赖“上述逻辑验证”,最终A股跟得上,港股的上涨才更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