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3月6日,Monica.im发布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Manus」,实现从语言理解到自主执行的跨越。
2.Manus的核心技术是“大行为模型”(LAM),通过行动链技术将语言指令转化为操作步骤。
3.由于此技术突破,AI智能体从“思考者”向“行动者”的范式转变,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爆发周期。
4.同时,谷歌、微软等企业已密集发布AI智能体产品,国内厂商如百度、腾讯、阿里亦加速布局。
5.未来,智能体或将重构企业工作流,推动效率与成本结构的革命性优化。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3月6日,Monica.im发布的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Manus」引发行业震动。这款产品不仅突破了传统AI工具的局限性,更通过“大行为模型”(LAM)技术实现了从语言理解到自主执行的跨越,标志着AI从“思考者”向“行动者”的范式转变。随着全球科技巨头加速布局AI智能体领域,技术与商业应用的融合正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爆发周期。
技术突破:从思维到行动的AI进化
自主执行能力的颠覆性革新
与传统AI工具依赖指令执行不同,Manus展现了独立规划与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例如,在人力资源场景中,Manus可自动解析多份简历、提取核心信息并生成排名建议,最终以结构化表格交付成果。其核心技术在于将任务拆解为“规划-执行-验证”的闭环流程,通过动态调整确保结果精准性。这种能力在GAIA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显著领先OpenAIDeepSearch等竞品。
多Agent架构与云端异步模式
Manus的MultipleAgent架构实现了任务的高效拆解与协同执行。例如,当用户上传“纽约购房”需求时,系统自动分解为预算计算、房源筛选等子任务,调用Python脚本与数据接口生成完整报告。同时,其云端异步模式支持用户离线提交任务,由Manus在后台完成处理并主动反馈,显著优化时间管理效率。
LAM模型:打破语言与行动的界限
Manus的核心技术基础是“大行为模型”(LAM),其突破了传统大语言模型(LLM)仅限文字生成的局限。LAM通过“行动链”技术,将语言指令转化为操作步骤,例如自动调用工具分析股票趋势并生成可视化图表。这种技术使AI从“战略顾问”升级为“执行者”,为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行业生态重构与智能体爆发前夜
全球巨头的战略卡位
2024年以来,谷歌、微软等企业已密集发布AI智能体产品。谷歌的Gemini2.0系列推出ProjectAstra智能体应用,微软则面向销售、运营场景推出多款智能体,并开放CopilotStudio平台支持用户定制。国内厂商如百度、腾讯、阿里亦加速布局。MetaGPT等开源社区更在Manus发布后3小时内推出复刻版本,推动技术普惠化进程。
标准化进程与政策驱动
中国信通院于2025年3月启动多模态智能体技术规范编制,旨在统一行业标准。武汉市政府同期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计划建设智能体空间并落地AI+机器人、AI+汽车等五大应用场景。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智能体有望渗透至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
商业化应用的临界点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是AI智能体爆发元年。Gartner预测,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由智能体完成。Manus的落地验证了技术可行性,而开源社区的快速复刻则降低了技术门槛。未来,智能体或将重构企业工作流,从市场营销到财务管理的全流程自动化将成为常态,推动效率与成本结构的革命性优化。
(注:本文内容均基于公开资料,不包含任何投资建议或主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