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在政策驱动与智能化升级的双重推动下持续升温。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乘用车批发量达178.1万辆,同比增长35%;新能源车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当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84.2万辆,同比增长82%。商务部统计显示,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截至3月5日,汽车置换及报废补贴申请已突破100万份。与此同时,国内车企加速推进智能驾驶技术落地,吉利银河品牌于3月3日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将高阶智驾能力覆盖至主流车型,成为行业焦点。
智驾平权加速,主流市场全面普及
技术下沉推动竞争格局重构
2025年初,自主品牌集中发力智能驾驶“平权”战略,将高阶智驾功能向中低价位车型渗透。吉利银河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计划于下半年推出搭载H7层级方案的旗舰车型,支持城市无图NOA、全场景泊车等高阶功能。与此同时,吉利中国星系列也将逐步搭载该方案,推动“油电平权”和“安全平权”。这一战略与比亚迪、长安等车企的举措不谋而合,如比亚迪将天神之眼系统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长安计划在8月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10万元级新车。
数据与算力成核心竞争优势
吉利依托自建的星睿智算中心2.0,综合算力达23.5EFLOPS,位居全球制造业首位。其L2级智驾车辆累计行驶数据超百亿公里,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了坚实基础。比亚迪则凭借440万辆L2级智驾车辆、37亿公里行驶数据的规模优势,加速技术迭代。车企在数据积累与算力基建上的投入,正成为智能驾驶技术持续突破的关键。
消费者决策逻辑转变
随着头部车企推动智驾功能普及,“有无高阶智驾”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吉利银河、比亚迪等品牌通过技术下沉,将高速NOA、自动泊车等功能覆盖至15万元级市场,零跑B10车型甚至将高阶智驾门槛降至10.98万元。这一趋势倒逼车企加速技术研发,同时推动供应链向高性能、低成本方向升级。
技术整合与市场策略并行
内部资源整合提升效率
吉利通过统一内部智驾团队,将原本分散的极氪、研究院、路特斯等多方资源整合为“千里浩瀚”体系,覆盖旗下吉利银河、极氪、领克等品牌。这种“一盘棋”策略降低了研发冗余,加速了技术量产进程。例如,吉利银河E8和星耀8已全系标配H1层级方案,支持高速NOA和自动泊车功能。
合资品牌探索新模式应对竞争
面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强势进攻,合资品牌调整策略以稳固市场。上汽通用别克、上汽大众等推出“一口价”模式,通过透明定价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例如,别克君威“一口价”降至10.69万元,上汽大众途昂顶配车型价格下调7万元。这一模式在短期内带动销量回升,上汽通用1-2月销量同比增长31.67%。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除企业端的技术与策略升级外,政策持续为行业注入动能。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延续,叠加国四货车纳入报废补贴范围,进一步激活换购需求。新能源重卡市场同样受益于LNG低价红利,2月天然气重卡终端销量同比增长70%,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年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将突破20%。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为行业中长期增长提供了确定性。
(注:本文数据及企业动态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