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 樊瑞 实习生 刘家怡)今年两会上,人工智能无疑是最有热度的关键词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报告明确了2025年的立法任务,其中指出围绕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研究。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告诉央广网记者,今年两会上他提出加快人工智能法立法的建议。谈及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张毅表示,政府应出台鼓励引导支持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打通公共数据,鼓励私域数据流动。
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张毅还指出,他还关注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的应用,与产业融合,将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他建议市场上的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躬身入局人工智能,也可以积极开放应用场景,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实践的舞台。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勇于拥抱人工智能,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
“我已经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有关人工智能的相关建议,加快《人工智能法》立法,既是应对技术风险的紧迫需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张毅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在数据确权、算法伦理、安全监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通过立法规范技术应用,平衡创新与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张毅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目标,借鉴互联网监管的“包容审慎”原则,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他建议立法应吸收现有政策法规和试点经验,将成熟的政策和机制上升为法律条文。例如,数据可信流通、算法备案、安全审查等有效条款应纳入法律框架。同时,针对人工智能的动态发展特性,设置“领域接口条款”,为未来技术迭代预留空间。
数据确权及合规框架是立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明确数据的确权、流通和监管制度,是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的关键。立法应明确数据要素的权属定义,推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数据安全与流通中的应用,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自律”协同的监管生态圈。
张毅表示,算法和算力的规范也是立法的重要内容。算法可能引发歧视、霸权等问题,立法应按场景应用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明确全生命周期监管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