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6

评论

9

28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向左全运会,向右土伦杯:中国足球的“保命钱”与“面子账”

AI划重点 · 全文约2262字,阅读需7分钟

1.中国足协因全运会冲击,正式放弃参加今年土伦杯,保全运会成绩成为地方足球的“保命钱”。

2.然而,全运会的政绩压力扭曲了青训本质,导致球员过早退役,技术层面受损。

3.另一方面,足协在体制间隙内尽力争取,但受全运会与职业足球节奏错位等因素影响,协调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4.足球不该成为算术题,需要打破“全运会=政绩=拨款”的循环,让青训回归足球本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就在昨天,包括马德兴在内的多位资深足球媒体人发文证实,受全运会的冲击,中国足协近日已经正式致函法国土伦杯组委会,放弃派队参加今年的土伦杯。

尽管这一消息很早就已经被放出来,而且大家也都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但真的被确认了之后,球迷们的心中不免还是会泛起淡淡的苦涩。

图片

向左全运会,向右土伦杯,是保住全运会这块地方足球的“保命钱”,还是争取国际赛场的“面子账”?

然而这个路口,早已经注定了只能是一条单行道——地方体育局的账本里写得明明白白:没有全运会成绩,青训经费可能被砍;没有金牌,基层教练的职称晋升可能无望。

这种近乎残酷的现实逻辑,让中国足球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着无奈。

1、全运会的“保命”逻辑

在中国足球的生态链中,全运会虽然一直被隐藏在中超的身后,但它的身躯实在太过于庞大,影子足以将面前的一切都遮得严严实实。

中超成绩如何,那是俱乐部的事,但全运会的金牌,不仅是地方体育局的政绩象征,更是维系地方青训存续的“氧气”。

以著名的山东青训为例,其培养的U18男足在2024年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夺冠后,山东省青训预算和职业化支持力度显著提升。这支队伍中,19名球员出自泰山青训体系,甚至有11人来自鲁能足校U17队——很显然,他们不仅是球场上的胜利者,更是地方体育系统争取资源的“筹码”。

图片

这种“金牌换资源”的模式,有时甚至能决定一支球队的生死。

比如重庆市,他们参加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足球项目的队伍,基本以市U18青年队为班底组建,并顺利杀进了决赛阶段。

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全运会和三大球比赛,重庆市和俱乐部是否还会养着这些大部分注定打不上顶级联赛的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又将会面临什么?电子厂还是跑外卖?

还有最近因为在U20亚洲杯里大放异彩而被球迷所熟知的国青队核心球员蒯纪闻,因备战全运会,被迫放弃中超联赛的出场机会,尽管他已具备职业联赛资格,却只能在低水平集训中消耗黄金成长期。与他同期的王钰栋、刘诚宇,则通过联赛表现入选国家队,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是蒯纪闻不想踢中超吗?当然不是,甚至上港此时中场难得出现空缺,正是上位好时候,然而作为根宝基地零六年龄段的佼佼者,崇明岛培养了他,他有出息了,自然也有义务帮助崇明岛基地背后的区政和市政,以换来他们对崇明岛在财政、税收和土地上的继续支持。

这就是现实,无奈的现实。

2、足协的“夹缝求生”

很多年轻的球迷朋友看到足协放弃土伦杯之后,第一反应自然是狂喷足协XX,这很解气,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而且喷错了人。

一方面,中国足协看似高高在上,但对于地方体育局这些实权军阀,却几乎没有什么威慑力——U20国青队之前备战,主教练安东尼奥组织了七期集训,但每次都有主力被地方扣留,安东尼奥自然生气,但足协也只能说尽力去协调,并不能保证对方放人。

图片

另一方面,体制的撕裂还体现在时间管理上。土伦杯赛程早在2024年确定,但全运会时间需等待体育总局批复,地方预选赛还要兼顾各省筹备周期。

贵州体育局在2024年12月的工作会上,明确将冬训与全运会备战深度绑定;河南队为U16资格赛的备战周期甚至精确到天。这种“中国行政周期”与“国际职业足球节奏”的错位,让协调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足协不是没有试图争取过。有内部人士称,中国足协曾经与土伦杯主办方承诺过,如果晋级世青赛就去法国比赛,足协可以借助“为国争光”的名义来尝试协调全运会赛程——这已经是足协在体制间隙内所能够争取到的最好表态了。

图片

然而讽刺的是,后面的事情大家也清楚,U20主场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惜败沙特,足协手中再无任何谈判筹码,一切成空。

3、青训的“金牌后遗症”

全运会的政绩压力,是不是在扭曲青训的本质呢?

这是当然的。

合肥U16足球队为备战资格赛,春节期间仅休假两天,守门员每天完成200次扑救训练,前锋加练射门至深夜。这群平均年龄15岁的少年,在“距决战武汉全运会还有12天”的倒计时牌前,承受着远超同龄人的压力。

图片

而更残酷的现实是,此前某届全运会男足冠军队伍中,超半数球员在夺冠后半年选择退役——他们从小接受封闭训练,除了踢球无一技之长,最终成为“一次性金牌工具”。

这种功利主义甚至渗透到技术层面。上海青训教练方伦瑜扎根基层30年,虽培养了众多职业球员,却坦言:“球员12岁就被锁定为‘夺金工具’,连基本功都没练扎实。”他试图引入科技设备改善训练,但难抵长期集训对球员发展的伤害。

这种纯粹的金牌导向,当然是罪大恶极的,然而问题在于,大家都知道,扭曲的青训终将会长出畸形的果子,可如果没有金牌导向,那么任何果子都不会有。

尽管一些开明的地方体育局做出了尝试,比如广东近年将“输送职业球员数量”纳入地方考核,青训注册球员三年翻了两番;山东泰山青训通过“一体化战略”,让职业俱乐部教练直接参与全运会备战,既提升竞技水平又打通人才输送通道……

但这些局部创新并不具备普适性,而且很容易遭遇巨大阻力,某北方省份体育局长直言:“送10个球员去欧洲,不如拿块全运会金牌实在。”

图片

有趣的是,全运会群众比赛五人制项目的火爆与职业青训的凋敝形成反差。

2025年呼和浩特赛区的小组赛中,山东队以6:3战胜辽宁,内蒙古12:4大胜青海,草根足球的活力与行政化青训的僵化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谁的问题呢?

4、足球不该是算术题

当球迷质问“为何不为土伦杯调整全运会”时,地方体育局的账本早已给出答案——参加土伦杯需花费约200万,且可能“丢人现眼”;办好全运会预选赛,能保住千万级青训拨款,基层教练还能拿到奖金。

因为全运会的存在,地方足协才会得到一些经费,用这笔经费去发展足球,培养青训人才——是,你我他都知道,中国足球的这种制度很不健全,但自有国情在此,又能如何?

这确实不是足球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学选择题。

图片

然而足球也终究不是算术题。

68岁的殷铁生带领山东U18夺冠后感慨:“活到老学到老,但技术需要时间沉淀。”这句话或许道破天机——当足球成为行政考核的工具,当孩子的成长被换算成奖牌积分,再多的“改革”都只是表面文章。

唯有打破“全运会=政绩=拨款”的循环,让青训回归足球本质,中国足球才能真正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只不过,在这一天来到之前,我们依然只能沉默着,以复杂的、爱恨交织的心情来看待全运会。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