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长啥样?
“大家希望住的房子层高能高一点
通风、采光能好一些
密闭性、隔音性能强一些
室内空气能够洁净、温度适宜,既不干燥,也不湿冷”
3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回答如何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引起会场内外不少代表委员热烈讨论和社会广泛关注。
代表委员表示,“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期待。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绿色是要让人们住得健康;低碳是要为居民省钱、为社会节能;智能是让居民住得更方便;安全是让居民住得安心和放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01
第一,立标准。倪虹表示,标准水平决定房屋品质。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好房子建设指南》,同时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其中有一项,就是把住宅的层高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米。
02
第二,强科技。“好房子”离不开新科技,“好房子”和新科技可以相互成就。倪虹表示,一方面,将大力推广惠民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着力解决隔音不好、渗漏、开裂、反味等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全屋智能。住在这样的“好房子”里,灯光可以自动感应,窗帘可以语音控制,温度湿度可以智能调节,人的健康可以实时监测,甚至冰箱里肉蛋奶少了还能够温馨提醒,就像有了一个贴心的“管家”。
03
第三,抓项目。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有不同的“好房子”。倪虹介绍,将通过举办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引导设计师针对多样的居住需求,精心地、有创意地设计出不同户型、不同面积的“好房子”,让房子的每一平方米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
层高,就像房子的“身高”,是指从本层地板到上层地板的距离,而我们常说的实际使用高度是净高,用公式来理解为:层高-楼板厚度=净高。
过去十年,我国住宅层高普遍执行2.8米标准,但实际装修后净高常不足2.5米。狭小空间易导致压抑感,且难以满足地暖、新风系统等现代装修需求。住建部调研显示,超过60%的购房者将层高不足列为居住质量的主要痛点。3米层高的设计,可使装修后净高提升至约2.7米,显著改善室内通风、采光效果,并降低潮湿、霉变等问题发生率。
3米标准并非单纯“拔高”,而是综合成本与效益的选择。据测算,普通住宅层高每增加10厘米,每平方米土建成本约上升2%~3%左右。若盲目追求更高层高,可能导致房价上涨压力;而3米在提升舒适度的同时,将有利于把成本增幅控制在合理范围。此外,北京、杭州等试点城市已提前探索层高优化,市场反馈显示,3米住宅的溢价接受度更高。
新规还隐含对住宅“长期价值”的考量。住建部指出,3米层高为全屋智能设备(如嵌入式灯具、空气净化系统)预留了安装空间,并支持装配式装修、光伏屋顶等新技术的集成。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住宅层高普遍在2.9-3.2米之间,更高空间有助于延长建筑寿命,减少因压抑感导致的频繁翻新需求。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晓钟表示,像地板采暖及对舒适性、隔声防裂等的要求,都需要增加空间高度。反过来讲,层高本身的提高,可以把这一部分占用的空间抵消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
积极推动全屋智能
深圳也早已有所行动
2024年5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快全屋智能应用 提升城市建筑品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建住宅以及政府投资新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全面实施全屋智能应用。
截图自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网站
《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入实施国家级数字家庭试点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家庭建设路径和服务模式。加大全屋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全屋智能逐步成为新时期“好房子”建设基本要求,全屋智能技术、标准、软件、硬件等基础支撑更加完备,全屋智能产业应用生态基本形成。
新建居住建筑应用方面
自2024年8月1日起,新立项政府投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及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实施全屋智能;自2025年1月1日起,新立项(核准备案)住宅项目应配置楼宇对讲、入侵报警等基本智能产品,预留居家异常行为监控、紧急呼叫、健康管理等适老化智能产品的设置条件。住宅小区应配置入侵报警、高空抛物监测等基本公共安全智能产品,以及健康管理、紧急呼叫等基本养老设施智能产品;鼓励建设和提供智能停车、家庭能源管理、无人机配送等公共配套设施及服务。
新建公共建筑应用方面
积极应用全屋智能,以人为中心、提升管理效率、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促进节能减碳,优先配置智能主机、智能开关、场景面板、空调智能控制器、空气质量传感器、智能人体感应器等智能产品。自2025年1月1日起,新立项(核准备案)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应实施全屋智能应用。
既有建筑改造应用方面
推广全屋智能节能改造,配置绿色设备产品、智慧节能系统等,实现照明、插座等用电精细调控,鼓励既有居住建筑结合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实施适老化改造等。
图源:图虫创意
“政府民生工程要带头建‘好房子’。”
倪虹表示
各地首先要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
同时结合城市更新
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
从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增加停车位380万个,增设养老、托育设施近8万个,增加充电桩105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所3100万平方米;更新改造地下管网约50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4万多个、建设城市绿道12万公里。
目前,各地已经开始从标准、政策、示范、监管、产业等方面,开展好房子建设探索实践。
今天(3月10日)
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其中就提到了
建设“好房子”的相关内容
加快实现住有宜居
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强化“人房地钱”要素联动,建立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商品房建设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有序扩大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加大力度做好商办去库存降空置工作。按“四跟”策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万套(间)、供应分配5万套(间),更好促进职住平衡、供需匹配。更大力度实施“深梦扬帆”“深梦启航”计划,推出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免费住15天”服务,巩固和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托起更多新市民、青年人、工薪群体的“安居梦”。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加大城市更新项目盘活力度,稳妥有序实施房票安置制度。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0个以上,更新改造老旧市政供水管网66公里,完成10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200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积极推进非电网直供电居民小区抄表到户和供电设施安全隐患整治。新增停车位10万个。完善现代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物业城市”。
“小切口”里藏着“大民生”
随着“好房子”建设越来越规范
“住得好”“住得美”“住得舒心”将加快实现
你心目中的“好房子”是什么样?
欢迎来评论区分享~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经济参考报、大象新闻、深圳特区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