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豫记 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中华大地分为九州,中州是天地之中。中州在哪?登封。中原在哪?河南。
自古至今,登封一直以位于嵩山怀抱,独居天地之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景色秀丽而闻名于世。现拥有“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等众多世界级名片,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武术之乡、大禹文化之乡,享有世界功夫之都的美誉。
你读懂了登封,便读懂了河南在中华文化的中。
喻中 |撰文
01
登封就是中
▼
3000多年前,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周公旦垒土圭,立木表来测量日影,发现登封这个地方天地相合,四时相交,风雨相会,阴阳相和,如此万生皆由此生,总结出了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周公测影台(石表为唐代所立)/昵图网
公元725年,测量本初子午线的僧一行游览嵩山后,制造了一架可以测定黎明、黄昏、满月和新月的仪器,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钟。
1279年,郭守敬来到嵩山脚下“四海测验”,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 《授时历》横空出世,其得出的结论和《格里高利历》一致,即现在世界上通用的阳历。
从此,人们春耕秋收、出作入息的时节开始清晰,也形成了天地之中的传统宇宙观。
观星台
天竺人菩提达摩随着“一苇渡江”从印度来到中原传法,云游洛阳后,停留在嵩山少林寺,在“壁观”静修。
九年后,禅宗文化诞生,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处处皆是禅的要义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以来的思维方式。
达摩静修时活动筋骨的动作便是后来的少林功夫。
登封是儒释道的发源地,除了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之外,四大书院之首的嵩阳书院孕育了程朱理学,二程和朱熹曾在这里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
司马光游嵩山后,以登封的儒学的历史观和理学的思想编撰了《资治通鉴》的第9至21卷。
道教因北天道祖师寇谦之的改革成为真正的宗教,中岳庙就是北天师道祖庭。
儒释道荟萃之地,数百年来受到文人的仰慕,李白受好友元丹丘的影响,先后多次游览嵩山,曾在此停留长达20多天,写下了千古诗篇《将进酒》。
少林寺的混元三教九流图
一代女皇武则天一改封禅泰山的传统,封禅嵩山。从周武王之后到清代乾隆皇帝,先后共有70多位帝王亲自或遣使到嵩山祭祀封禅。
登封还是比较低调,就像当地守护者说的那样“手摸秦砖瓦,jio踢汉文化”的登封,是中国历史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登封的历史到底有多长?
36亿年前已经破土而出的“万山之祖”——嵩山,本身就是文化、文物。
就在今年寒假期间,登封的孙嘉树小朋友和家人一起到嵩山周边探究岩石,在一处露天岩坑内,孙嘉树发现了一块石头,有纹路,还有风化的痕迹。
经过嵩山地质博物馆人士的初步判断,这些岩石是植物化石,主要是石炭—二叠纪时期的轮叶羊齿属类植物化石,距今大约有2.5亿年至3.5亿年。
伸手一摸就是数亿年前的故事,这在别的地方并不常见。
你一定想不到,在河南博物院、天天被人群围观的镇馆之宝——武则天的金简,是一位农夫在嵩山的石缝中发现的。
上世纪80年代,河南登封的屈西怀在嵩山峻极峰采药,在石缝中发现一明晃晃的“纸片片”,上交给了文物部门才知道,所谓的铜片是武则天的除罪金简。
这是考古中发现的唯一金简实物,也是武则天的唯一一件现存文物。
武则天的金简
前六批的国保单位里,河南有189处,而登封占了16处,几乎占到十分之一。
在河南,没有一个县市比拥有登封一样多的文物。
即便在全国,登封都算得上现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县市,境内1227处现存文物古迹,“储量”相当惊人。
古老的登封,一直也很年轻。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嵩山大峡谷中进行实景演出,利用最现代最潮的音乐、灯光、舞蹈、功夫,让观赏者经历一场洗涤灵魂的中华文化“朝圣之旅”。
每年在嵩山脚下举办的嵩山论坛,也正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高地和平台。
02
登封为什么叫登封
▼
从登封的历史看,虽然作为华夏文明最早孵化的重要区域之一,3000年前已是大禹的建都之地,被认定为“天地之中”,但它各方面的成熟繁荣,并被天下人所熟知而向往之,则是唐宋时期。
首先,到了唐代,具体地说是公元696年,登封才被叫做“登封。
登封城,真正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是从汉初才有明确记载的。
《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的3月,“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这是登封县作为正式县级行政区划的开端。
后来王朝更迭,登封区划也多有变化,名字除崇高邑外,曾也叫过嵩阳县,曾也归属过别的区划之内。
直到公元696年,大周皇帝武则天登基,一改过去帝王多去泰山封禅的传统,率文武百官封禅嵩山,并“改嵩阳县为登封县”,从而登封之名沿用至今。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登封撤县设市时,有人曾提出更改县名,并煞有介事地说少林寺天下闻名,改为“少林市”算啦,想想实在可笑。
其次,唐宋时期,登封的位置最为优越。位于“两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之间,是名符其实的京畿之地,其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发达。
期间,帝王贵胄、巨商富贾、文人骚客、高僧名道常常来往于此。翻一翻登封的各类地方史志,这时候帝王与名人来此最多;走一走如今登封境内的大小景点,这时候的人文遗存也最丰富。
第三,唐宋时期,登封的文化最盛。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此间,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开拓与传承,中国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史,离开了唐宋时登封的嵩阳书院、中岳庙、少林寺等诸多文化圣地,恐怕难以成篇。
第四,唐宋时期,登封人的生活相对安居乐业。看中国历史,唐宋时期的战争多在边彊地区,再看地方史志,这段时间,中原地区,特别是嵩山地区,包括五代在内,几乎没有兵灾。
并且由于各种社会名流常来于此,也为登封的文化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可以说,生于唐宋的登封,你想要怎样的生活,都有名流引领着,率先垂范。
03
武则天为啥八探嵩山
▼
普及了背景,那就让我们开始穿越吧。
如果穿越到唐宋的登封,我们的生活无疑是多姿多彩的。
首先,你想看看京都的繁华和宫庭的气派吗?可以从登封出发,顺着当时一东一西的两个官道直奔“两京”而去。
往西是通过轘辕关直达洛阳的古道,这条古道传说是大禹为治水而修,大禹时代属史前时代,其真实性难考。
但《左传》中,已有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出奔楚,“使候出诸轘辕”的记载,所以其修建年代至少可以推到春秋早期。
到唐宋时,这条路已走了上千年,路况刚刚的。
即使如此,唐高宗当年为了封禅嵩山,又把它扩宽到“双向通辇”,如果你是在轘辕关扩宽后去的洛阳,你走的就是“御道”,拽着呢。
往东是通过密县、郑州直达开封的古道,这条道因沿途无有高山大谷,平坦宽阔。
若在北宋,你走在这条古道上,说不好就碰上了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他们可是常来往于此道的。
不过,你若没有车马,也大可不必去“两京”,在登封一样可以看到宫庭的气派。
有史料明确记载的,不说别的帝王,仅武则天一生就来过嵩山8次,其中形势最大的一次就是公元696年的嵩山封禅,其景象之盛,当年随从的大臣文人多有诗文描述。
其中宋之问的《扈从登封告成颂》最为生动:
复道开行殿,钩陈列禁兵。
和风吹鼓角,佳气动旗旌。
后骑回天苑,前山入御营。
万方俱下拜,相与乐升平。
大路、行殿、禁卫军、鼓角、旌旗、车马、御营,浩浩荡荡,接天连地,好不热闹。
武则天嵩山封禅
可能你不爱这些与自己无关的大场面,也无妨,那就到当时的登封古城里逛逛,享受一下烟火百姓的繁华。
据专家考证,登封排名第一的小吃--焦盖芝麻烧饼,是在西域“胡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唐代时,胡饼已传入洛阳,登封与洛阳这么近,当时街上也一定有了最早的登封焦盖烧饼,买一个尝尝不成问题。
另外,在登封城里逛累了,一定要到当年负有盛名的嵩阳楼上去看看,它始建于北魏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北方三大名楼(嵩阳楼、鹳雀楼、蓬莱阁)之一,更是一直到新中国初期,几千年来登封古城的地标性建筑。
公元737年,唐开元25年,诗人孟浩然与张九龄一块儿游历嵩山,同登嵩阳楼,写下了其代表作之一的《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另外,公元792年,唐德宗贞元八年,政府又专门对登封城进行了新建,你若此时再到登封古城游逛,那更是一片新的繁华。
当然,除了逛登封古城,遇到每年农历3月或者10的中岳庙会,也不妨凑凑更大的热闹。
特别是宋真宗当皇帝那会儿,他是道教的“铁粉儿”,当年,他不仅在嵩山崇福宫里塑了个自己的真身像,让来嵩山揽胜的人都去叩拜,而且大兴土木,历时两年对中岳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其建筑的辉煌程度,与当时的皇宫几乎相类。
中岳庙
当时的庙会更是全国一流的繁华,北宋骆文蔚在《重修中岳庙记》中说:“每至清明,届候娱景方浓。千里匪遥,万人斯集。歌乐震野,币帛盈庭。陆海之珍,咸集于此。”
04
儒道佛三教荟萃
▼
在唐宋生活,佛道虽然兴盛,但从国家的需求来讲,读书求取功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主流生活。
所以,在宋时的登封,到嵩阳书院求学最好。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城北的嵩山脚下,建于五代,兴盛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
嵩山书院
当时在这里讲学的老师如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程颐、程灏兄弟、司马光、韩维、李纲等等,全都是名满天下的硕士大儒。
若在这里学习,正如今天在清华、北大就读,求个功名,应该不在话下。
不过,如果你无意功名,也还有路可走。
比如,你不妨跟着常驻嵩山会善寺的僧一行学学数理天文,他不仅是我国佛教密宗之祖,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天文学家,唐时颁布的《大衍历》正是由他编制。
在登封学天文历法,更有利的条件还在于有个周公测景台。西周初年,周公姬旦为了测四时,求地中,特意来到登封告城,利用土圭观测日影。
不仅确定了此地为“天地之中”,而且成功测定了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和太阳年的长度,这为后世中国的天文历法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唐代僧一行时,为方便测量,他让南宫说把周公测景台换成了永久的石圭石表。并以登封为中心,在全国13个地方设下观测点,在世界上首次科学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如今这石圭石表和后来郭授敬建的元代观星台一起成为了登封的另一个地标性建筑。2019年5月8日,全国第十一届民族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元代观星台
如果穿越当年,和僧一行、南宫说一块儿,量天测地,那真是“幸甚至哉”。
再比如,你也不妨去少林寺里学学武术。
少林功夫在唐宋已名满天下,《少林寺》电影中所演绎的“十三棍僧救唐王”正是发生在唐初,唐王李世民与王世充部发生战斗的的轘辕关,与少林寺仅有一里之遥。到宋时,少林功夫更是发展成熟。
据史载,当时方丈福居大和尚为了进一步发展少林功夫,曾邀请全国十八家武林高手会武于少林寺,从而使少林功夫汲取各家之长。试想如果你当年在场,还愁学不了盖世的武功?
05
缥缈隐居
神游四方
▼
有人说,官场难混,功名不可取;科学家难当,技术活也不想学;甚至就连伸伸胳膊动动腿的少林功夫都懒得学。那告诉你另一种生活方式,做隐士去。
说到做隐士,登封这地方,既是隐士的祖地,也是隐士的向往之所。
首先,据史载,隐士的鼻祖许由,就生于登封南部的箕山,后因躲避尧的“让天下”,又隐于箕山之上,最终葬于箕山。如今箕山顶上,仍有高大的许由冢,每年全天下的许姓后裔们还组织大型的民间朝祖活动。
许由
其次,自许由以后,历代许多名人隐居登封,有唐一朝,更是多多。
《旧唐书·隐逸传》记载隐于山林总共15人,而在嵩山的就有6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田游岩和卢鸿一。
田游岩,一生痴迷山水,年轻时带着全家各地跑,后来就隐在了嵩山,号称“许由东邻”。
唐高宗多次征诏不应,又亲自跑到嵩山来找他,他躲不过,只好脸不洗衣服不换地见了,高宗又低声下气地求他出仕,他却说,不中啊,我有病啊!皇帝问他得了啥病,他说得的是“泉石膏肓,烟霞痼疾”。
没有办法,唐高宗就给了他一个“崇文馆学士”的官职,并在太室山前为他建了个大大的奉天宫。可他死活都不住,唐高宗只好又在他的老宅上亲自题榜曰“隐士田游岩宅”。
比起田游岩,卢鸿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是个人才,“少有学业,颇善籀篆楷隶。”唐玄宗为了让他为朝廷效力,也多次征召,可他也是不应。
唐玄宗没的办法,也是给他了一个“谏议大夫”的官,并为其建了“草堂一所”,还“岁给米百硕、绢五十匹,充其药物,仍令府县送隐居之所。”让其一生衣食无忧,安心地做隐士。
他所隐的地方,是登封八大景之一的卢岩飞瀑,所谓“卢岩”,就是由于他老人姓卢而得名。
这两位隐士,不管你跟了谁,都将是天天得山水之乐而逍遥自在,特别是跟着卢鸿一,还可以练练书法学学画画,一身的文艺范,雅着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