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全国人大代表于清明:履职这八年,始终把百姓需求放在首位,让就医用药更加可及

“能为罕见病患者做些事情,是我作为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国药励展展览有限公司董事于清明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

他回忆,去年自己还在北京开着会,还没有回到工作岗位,就收到了几十封来自全国各地罕见病患者的来信,里面有感谢、有需求,更多的是期待。“我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做的事对于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于此,于清明今年再度关注罕见病防治的问题,提出加快罕见病防治立法的建议。这是他经过走访调研所提的六项建议之一。因从老百姓需求与行业发展实际出发,他往年所提建议多数被采纳,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与回应。

图片

于清明。图/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九派新闻与于清明的对话。

【1】走访调研多方,建议加快罕见病防治立法

九派新闻:今年关注哪些议题?

于清明:过去一年,我实地走访与调研了国内外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基层社区和养老机构。基于调研发现,今年全国两会我带来了六项议案。

其中包括,加快启动罕见病防治立法,加快人工智能+适老型医疗器械创新,通过“三医”联动强化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实施与应用,应用空间数字孪生技术助力公立医院运营管理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器械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共建“一带一路”医疗器械专业教育深化产业国际合作。

九派新闻:相比往年,今年的关注重点有什么变化?

于清明:往年,我关注的重点有医药零售、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等。今年侧重于数字化应用、AI创新、人才培养、追溯体系等领域,在去年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罕见病用药立法的建议。

九派新闻:为何提出罕见病防治立法的建议?

于清明:对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来说,精神负担是巨大的,经济压力更是沉重的。在与罕见病群体的接触中我感受到,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尤其是近一半罕见病是在儿童期发病。因此,做好产前和新生儿筛查诊断非常关键。

如何加速罕见病研发创新和引进,让我们的患者尽快用得上药?为此,国家药监局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先行先试,加快相关药品审批进程等。但罕见病用药市场容量相对较小,研发成本较高。我认为,要从根本上促进罕见病药物研发与生产,更需要从法律层面明确制度要求。

我走访了罕见病慈善机构、罕见病药物生产企业与相关贸易公司。同时了解到,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地方立法,如江苏、河南、上海、北京,一直在做相关问题的区域性研究和制度改革。

因此我提出,要从国家层面,加快推动罕见病防治立法工作。具体而言,通过立法进一步保障罕见病用药,包括研发、生产、渠道供应、医疗医保支付,以调动药品研发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增设相应的诊疗机构,包括拓展国际合作等,以解决罕见病防治的痛点。

九派新闻: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适老型医疗器械创新,满足居家智慧养老需求,是基于什么考量?

于清明: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居家养老带动的各方面需求引起高度关注。根据国家卫健委,我国当前的养老格局呈现出“9073”的特点,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而仅有3%的老年人选择“高端康养”方式。

目前,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产品繁多,但专门针对居家养老需求设计开发的产品还不够系统化,设计还不够成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未来医疗器械将朝着家庭化、小型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增加家庭的应用场景,跟居家养老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减少对医疗康复机构资源的挤占。

九派新闻:你今年提的6项建议中,4项都围绕医疗器械。你认为,要推动医疗器械更广泛使用,关键在于什么?

于清明:关键是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如何协同联动。医疗器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医疗康复保健。

在这方面,积极开展原始创新是首要任务,以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要进行集成创新、差异化创新、迭代创新、跨界创新等。同时,丰富应用场景,从过去的医疗机构扩展到家庭。

【2】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做的事与老百姓的需求同频共振

九派新闻:你每年提的建议,来源于什么?

于清明:我提的建议都是实事求是,站到老百姓的需求看问题,站到行业发展的高度想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充分调研和思考提出建议。

作为医药行业工作者,我始终关注的是,如何让老百姓就医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可及,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九派新闻:今年是你作为代表履职的第几年?履职这些年来,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

于清明:今年是第八年。2018年,我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3年,我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印象深刻的事太多了。譬如,去年我提出了罕见病用药的建议。我还在北京开着会,没来得及回到工作岗位,就已经收到了几十封来自全国各地罕见病患者的来信,里面有感谢、有需求,更多的是期待。我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做的事与老百姓的需求同频共振,起到了积极作用。

九派新闻:往年所提的建议,有多少收到反馈?

于清明:去年提了多项建议,全部收到了回复,基本都被采纳,相关部委高度重视。比如,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议,关注如何在物流配送中降低成本、节省资源、提升效率。

这些建议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一回应。有的被写入相关政府部门工作报告,有的纳入制度文件,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九派新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深入部署,你认为,在医药领域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于清明:我觉得医药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是创新,创新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美好健康生活的新期待。

“新质生产力”的一个要素是企业,要发挥好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主体作用,对技术、制造、市场等要素资源的整合协同作用。

“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包括传统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在做强做优做大的前提下进行赋能、迭代、升级。医药行业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实现多维度创新,研发出一些颠覆性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场景。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胡冰月 北京报道

编辑 任卓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