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高原上的贵州正隆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西部新极。从百座高桥飞架的“基建密码”到哪吒IP的文化解码,从山地高效农业的生态方程式到现代产业体系——贵州以“三不沿”之躯,在大山褶皱间重构发展逻辑。系列报道《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西部新变量”》,探寻西部如何将地质屏障转为创新势能,让世界级旅游IP与全球贸易链共振?答案,或许藏在每座桥的钢索、每块梯田的等高线和每帧动画的算力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群山环绕的贵州,曾因“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地理困局,被明代大儒王阳明叹作”飞鸟不通”的闭塞之地。五百年后,这片土地却以逆势突围的勇气,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轰鸣声中撕开群山封锁。贵州制造的轮胎驶入全球140国、苗绣手包登上伦敦秀场、新能源汽车穿越中老铁路直达东盟腹地。
地理边界从不是开放的枷锁,而是创新突围的跳板。当前,贵州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撬动内陆开放的无限可能。
什么样的“贵州造”俘获全球芳心?
在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5G全连接工厂,只需2秒,AI判片系统就能完成轮胎内部结构的质检,仅用25秒,一个精密的胎圈就能从这里产生。今年1月,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2025年度首批“灯塔工厂”,成为全国轮胎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标志着贵州实现“灯塔工厂”零的突破。
图为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轮胎生产车间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载重子午胎分公司A区总监助理彭波浪介绍,“我们车间有无人操作的40余台AGV自动搬运车,若干的机械手臂和胎圈机器人精准操作每一道工序。仅胎圈全自动一体化成型系统的运用,用工就减少50%,生产效率提高60%,一次合格率提高15个百分点。”
也正因如此,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是具有榜样意义的“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贵州轮胎的智慧工厂,为企业向着国际化、高端化进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贵州轮胎有5大系列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出口市场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商用轮胎领先企业之一。
据了解,贵州轮胎这几年发展得比较好,去年越南项目第3期已经开工建设,这是贵州扩大对外开放、与东盟国家深化合作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贵州企业“走出去”,开始与全球做生意。
去年10月28日,28辆奇瑞万达新能源客车出口专列从贵阳国际陆港鸣笛启程,一路直达老挝万象南车站。此次成功交付,成为奇瑞万达出海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新能源客车业务实现了从零散出口到“全面出海”订单爆发期的重大转变。
奇瑞万达在贵州客车制造领域地位独特,是全省唯一一家集整车资质、新能源资质、氢能源资质于一身的企业。今年2月,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外营销部经理赖宗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24年出口订单额接近1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在制出口订单金额已达5000万元。”
据媒体报道,近日,成功角马柴油车出口沙特首发仪式在其遵义生产基地举行。231辆成功角马柴油车经广州南沙口岸转海运,预计3月底抵达沙特。此举标志着成功汽车又一款战略性产品进军中东市场,也为“贵州制造”拓展全球版图注入新动力。
作为较早布局海外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之一,截至目前,成功汽车已累计出口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并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今年已在巴西、迪拜设立海外办事处。
同样,贵州精品特色“小件”也享誉海外。
全国人大代表、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告诉记者,20年前她带领设计师走进贵州深山,被绣娘们手中精美的绣品深深吸引,自此开始扎根下来培训绣娘,打造工坊对接订单。到现在他们培训了25000多名绣娘,建立了1600座家庭工坊,探索出一条民族手工艺数字化、时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创新模式。
2017年开始,依文集团带领贵州绣娘走向国际市场,先后参与中英建交45周年、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时尚文化活动等近百场活动。
“我带着贵州绣娘和他们的手艺走进伦敦秀场,也将深山集市开到伦敦哈罗德百货,消费者排起了上百米的长队,跟绣娘们一起拍照,带去的产品都被抢购一空,甚至没绣完的产品也被预订走了,民族手工艺产品越来越受到国际消费者的欢迎。”夏华说。
贵州本土孵化的企业翰凯斯,被达沃斯经济论坛评为“全球100家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先锋企业”,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证授牌,进入全球采购库。其打造的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目前已远销西班牙、美国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获得千台订单。
还有众多贵州“大小件”近年来陆续走出国门,拓展海外朋友圈。
2024年,贵州东亿电气年产打火机超14亿只,产值超1亿美元,产品远销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明月工艺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端动漫手办的民营企业。去年实现产值1亿元,出口额达6000余万元。公司研发生产的“初音未来”“海贼王”“火影忍者”等系列经典高端动漫手办主攻日本市场,还远销韩国、东南亚及欧美。“我们订单已经排到2027年。”明月工艺计划部主管胡亚军说。
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绿茶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2月28日,一批欧标抹茶从贵州铜仁市江口县贵茶产业园发车,在深圳蛇口港顺利装船,6天后运抵日本清水港,正式进入日本市场,这是贵州铜仁抹茶今年首次大规模出口日本。
贵州依托智能制造与特色产业优势,成功实现国际市场拓展新突破。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省进出口总额8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借通道之势,能否破地理之限?
“三不沿”的贵州,相比占尽地利的沿海省份,似乎有些“先天不足”。
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贵州发展对外经济,离不开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齐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省长李炳军介绍,“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视察贵州时,要求我们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现在,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以及中老铁路开通、中欧班列开行,打通了贵州连接东南亚、欧洲的陆路大通道,贵州开放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前,贵州“大交通”格局正加快形成,省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042公里,高铁网络不断加密,贵广、沪昆、成贵、贵南等高铁、快铁线路陆续运营,形了贯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川渝滇等地区的高铁通道。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以及中老铁路开通、中欧班列开行,贵州打通了连接东南亚、欧洲的陆路大通道。
航空和水运方面也发展迅速。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陆续开通了贵阳至加尔各答、德里、卡拉奇、莫斯科、仰光、达卡等国际货运航线。水运方面,随着乌江“黄金水道”全线复航,大宗货物可以通过水路北上长江。
在物流模式创新上,贵州优化海关通关和港口调拨等多个环节衔接,率先在全国实现跨省铁海联运“一港通”快速通关模式,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压缩通关时间50%,节约运输时间3—5天。
正因交通巨变,重构了开放发展格局。2024年,贵州公路、铁路、水运共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1.37亿吨,同比增长10.71%。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202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231.3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4.60%。
当前的贵州,正不断拓宽通道之路,沿着“一带一路”,把生意做向全球。
是什么,把贵州推向世界?
2月25日,由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发布的《贵州重点出口产品商情监测与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全省货物出口额231.20亿元,较第三季度增长106.4%,贸易顺差创新高,达到138.33亿元。从出口市场来看,亚洲是贵州的主要出口市场,欧洲和非洲占比相对提高,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占比相对下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明锡介绍, “贵州重点出口产品商情监测与预测”实验室,通过测算贵州省出口产品竞争力,构建了重点出口产品数据库。
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省长李炳军介绍,贵州坚持把东南亚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去年贵州省代表团到东南亚,印尼、泰国、老挝等国家和地区访问,取得了良好成效,感受到双方交流合作的意愿都很强烈,合作空间也很广阔。同时,贵州的茶叶、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轮胎等,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去年,贵州对东南亚国家进出口增长18.1%,将推动更多“贵州制造”走向国际市场,面向海外进口更多优质产品。此外,贵州在公路、铁路、桥梁、水电等建设方面有一定优势也将积极支持企“走出去”,合作打造更多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的民生项目。
为更好促进经贸合作,贵州还积极搭建各类开放平台。
贵阳国际陆港充分利用贵阳综保区通关便利化及保税、免税等政策优势,与沿海多个港口组成“陆港联盟”,形成“多港联动、多式联运”的陆海联运体系,已成功吸纳包括广西北部湾港、广州港在内的多个沿海港口入驻、挂牌运营。
中国(贵阳)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也为贵州企业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该平台整合跨境电商服务链60多个板块,为企业提供跨境业务申报、查询、数据共享等服务。目前,平台已入驻120多家企业,全省共有跨境电商备案企业300多家。此外,贵州还举办数博会、酒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国际性盛会,为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交流平台。
在政策方面,贵州打出服务外贸的“组合拳”,相继出台《外来投资服务和保障条例》《贵州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促进贵州企业通关便利十四条措施》等条例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贵州去年12月成立了贵州省外经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集团作为贵州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整合省内各类外贸企业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运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三不沿”到开放平台、开放产业、开放通道和开放环境,贵州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创新,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与世界联系的纽带越拉越紧。
当数字化浪潮消弭空间壁垒,喀斯特地貌也能生长出世界级灯塔工厂;当苗绣针脚与机械臂共舞,千年文化基因便化作全球化IP。这场始于地理困局的反转,想表达一种新的可能:真正的开放,从不是地理的馈赠,而是思维的破界。
记者: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