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丁列明:数据缺陷是AI技术应用于新药研发的最大瓶颈之一

2025年,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第十参加全国两会。他再次围绕医药创新领域提出了三份政策建言

贝达药业(300558.SZ)诞生于杭州,是国内创新药研发的领先企业。2023丁列明参与投资数据驱动的AI制药公司高维医药

对于AI制药的能力和边界,丁列明有着清晰认知。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AI的确带来了新机会,“能大大提高新药发现的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药上市周期。”“AI技术在药品创新应用中,尽管为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了诸多突破,但从实验室到实际临床应用,仍然需要大量的验证和优化。

两会期间,丁列明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图片来源:受访者 提供

南方周末:你2025年带来了哪些政策建言

丁列明:我准备提交三份政策建言,一份围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医药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另一份聚焦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建议国家支持浙江开展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试点,深化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供浙江方案。

还有一份围绕如何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建言献策。建议以卡脖子技术攻关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效应;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核心,激活产业集群磁场效应;以创新生态构建为抓手,发挥产业创新协同效应”。

南方周末: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6%,显著低于美国的21.6%。差距到底在哪里?

丁列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关键点和制约因素:基础研究偏弱与转化能力不足。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不断增长,但核心技术突破仍不多,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机制仍不够畅通,缺乏高效的技术转移体系,导致许多前沿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化产品。

临床研究和试验体系不完善。新药研发尤其依赖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撑,而我国的临床试验资源相对分散,审批流程仍有待优化,部分企业在获取临床资源和患者入组方面面临较多挑战,影响了新药的转化进度。

资本支持与耐心资本不足。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我国的投资环境仍以短期回报为主,缺乏长周期耐心资本的持续支持,导致许多企业在关键阶段因资金问题而难以推进。

南方周末:是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你觉得当前医药企业特别是创新药企业比较突出的困难是什么?

丁列明:近十多年来,中国医药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全球第三梯队跃居为第二梯队,从原来的跟跑(仿创),到目前的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不少产品已通过多种方式出海,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但仍面临不少困难,特别是很多医药创新企业,面临资本寒冬,研发陷入困境。

究其原因,一是大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本、市场、国际竞争格局;二是原始创新不足,内卷严重;三是商业预期难如人意;四是制度保障滞后于创新推进等等。

我的建议:一是强化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增进与龙头企业和风投基金的合作,加强对研发型企业和优质项目的支持,并优化考核机制,采用长周期”“算总账的办法,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打通市场准入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商业预期,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包括鼓励支持未盈利的优质创新企业的上市和并购,让创新企业能及时融到资、贷到款,保证项目的有力推进。

二是在创新药定价上,建议加快研究把医保支付标准与定价分开的具体方法,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保障企业合理回报,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要补充的多元支付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需求。

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审评审批制度,在临床和上市申请中为前沿科技和优质创新项目开辟快速通道,制定专项政策,就临床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给予政策支持,助力快速推进研究和产业化,抢占国际制高点。

南方周末:建议国家支持浙江开展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试点,浙江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对全国有借鉴意义?

丁列明:浙江形成了不少值得推广的经验。比如,坚持成果导向、良好营商环境及支持平台实验室建设。如10家省实验室位于杭州、宁波、温州、舟山等地,而且各有侧重点,其中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研究的之江实验室、聚焦生命健康研究的良渚实验室、聚焦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西湖实验室,大家都耳熟能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比如,制定全国首个科技成果公开交易通用性省级地方标准。2022年12月,由省科技厅提出并归口的省级地方标准《科技成果公开交易规范》正式实施。这个标准填补了国内科技成果交易领域无标可依的空白,有力地推进了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

南方周末:AI制药已经成为当下医药界最热的话题,大模型公司的突破能否给AI制药带来新的机会

丁列明:AI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变革生物医药创新领域。在靶点发现与验证、分子设计与优化、临床试验优化、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疗等方面,AI的应用已经带来显著的突破,能大大提高新药发现的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药上市周期。但仍面临一些关键挑战,尤其是AI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临床应用,仍然需要大量的验证和优化。

南方周末:要将AI真正运用于药物设计当中,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丁列明:数据、算法和算力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当前,数据缺陷是AI技术应用于新药研发的最大瓶颈之一。没有足够的数据投喂,训练与预测的准确性都受到很大限制,行业迫切期待能有建立在庞大数据基础上的大模型开源平台。建议国家牵头构建生物医学数据库,建设国家级医药AI开源平台,开放预训练模型接口,如蛋白质结构、ADMET(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预测等,支持企业结合自身探索方向,进行二次开发和训练,共同提升新药研发的效率和质量。

南方周末:杭州涌现了包括DeepSeek在内的“六小龙”这样的科技公司,身处其中,你怎么看待杭州的营商环境?

丁列明: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政策支持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政府为企业纾困解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企业才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创新。在这个方面,杭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形象的说法是“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在贝达药业的发展历程中,杭州优越的营商环境多次为我们提供了关键支持,帮助我们纾困解难、稳步前行。如2008年,盐酸埃克替尼进入最为关键的三期临床试验阶段。为了证明国产创新药完全能与同类进口药媲美,贝达选择了同类进口药作为阳性对照,进行头对头的随机双盲试验。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做法,完全打破了国内的惯例。临床试验也是新药研发中最烧钱的阶段,整个三期临床要花费将近5000,光买对照药就要2600。那一年恰逢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们满世界找钱无果,贝达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幸好这时候,区政府雪中送炭,给了我们1500万元的扶持资金,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最终,凯美纳顺利完成临床试验,并在2011年成功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填补了国产空白。

南方周末记者 罗欢欢

责编 顾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