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幼儿园启蒙,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认识了多少字、加减法学到了多少位、raz刷到了哪级。
但鱼圈今天要跟大家聊一种另类“鸡娃”方式——鸡底层能力。
最近,我们就该主题采访了学前教育专家璟妍。璟妍是腾讯育儿专家库成员、中国应用心理研究院亲子咨询师,拥有15年的学前教育与养育咨询经验。
她告诉我们,鸡能力,看似和学科无关,但其实比学科更底层。能力构建好,孩子不仅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他的一生都会因此受益。
以下文字来源于璟妍老师的分享:
关于学龄前孩子的能力发展,我可以用“捡贝壳”做比喻:
0-3岁的孩子在沙滩上捡贝壳,3-6岁的孩子,开始把贝壳串成项链。
这里有一个能力进阶,孩子必须拥有以下能力:
1.识别贝壳的能力,知道哪些东西不是贝壳不能捡。
2.把贝壳拿到自己兜里的能力。
3.把贝壳串成项链的能力。这个项链有没有美感、有没有想法,完全在于他的脑海中有没有概念去做这个事情。
很多家长都觉得我家孩子要多学一点幼小衔接知识。其实,在我看来知识就是软件,只要配置好电脑系统,装什么软件都不会太差。
上述我提到的捡贝壳、串项链的能力,就是一个孩子的底层系统。
如何发展这些底层能力?家长需要让孩子在具体的事情中发展具体的能力。
孩子能够发现贝壳,并把它捡起来放进口袋,首先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身体控制能力。
所以,在3-6岁阶段,我们要让孩子尽可能地自由玩耍,最好是偏向于翻滚、爬、跑、跳这种大运动的练习。
大运动练习会帮助孩子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大脑,帮助提高身体控制能力。
别看这件事暂时没什么用,到了小学,身体控制能力的不足会体现在学习上。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动作。比如写作业的时候,孩子喜欢踢前面的凳子,喜欢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或者总是趴着。
究其原因,就是0-6岁中,孩子没有发展出足够的身体控制能力。
对他来说,端正坐姿很难,因为他的肌肉没有足够力量,他的大脑也不擅长控制肌肉。
所以在0-6岁阶段,我们要尽可能地通过翻滚、爬、跑、跳去开发孩子的协调性、耐力。
这种运动还会带来“比赛精神”:你想跑第一,你想跑最快,你想得到奖牌,你应该干什么?
孩子一旦接受了这种思维,就会去思考如何达成目标。
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掌握主动性,自己分解目标、制定和计划。
把项链串得漂亮,孩子要有主见、有想法,并能表达和执行自己的观点。
这需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跟世界建立一个健康的关系,有机会去验证自己的能力。
这些关系主要可分解为亲子关系、学校关系、同伴关系、社会关系和网络关系。
亲子关系:家长要把握住界限
家长如果总想照顾孩子,就会越界,这个越界就在于家长替孩子做主,帮孩子做很多事情。
如果父母总像一只母鸡一样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翅膀下,妈妈不在的时候,小鸡不会主动出来寻找食物。
其次,小鸡如果总是很被动、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他不仅会没有主见,也会失去自信。他不会觉得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也值得被尊重和看见。
到了小学,他会不敢举手,不敢表达自己的疑问。
在这个阶段,家长不要总觉得孩子很可怜、很弱小,他什么都做不了,而是要尽可能用一些语言和动作去激发孩子的行动。
比如,你不是啥也不会,你会ABCD很多事情,这样孩子在家庭中就有机会做事,逐渐就会形成主见。
孩子就像拿着一把剪刀给自己剪轮廓,轮廓剪得大还是剪得小,很大程度决定于父母对他的支持和允许程度。
学校关系:构建健康的师生关系
幼儿园是孩子学校生活的起点。
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的管理者,也是一个权威,总会对孩子有一些要求。有时候孩子会被老师批评。
我们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生活。老师的角色是引导集体生活和维护集体生活的秩序。所以老师批评你的时候不是针对你,而是针对破坏规则的人。
这样,孩子就会理解,老师不是不喜欢我,而是因为我今天皮了一下。
这有利于孩子和老师这样的权威者形成健康的关系,正确地评价他和他人的关系,而不是只会服从、忍耐。
等以后走上了职场,孩子与管理者的关系也不会是服从性的关系。遇到不公平的任务和事情,他可以不卑不亢地为自己争取。
同伴关系:我可以选择朋友
同伴关系,对孩子来说是社会情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被同伴需要,他会觉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孩子的同伴关系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孩子很喜欢交朋友,走到哪都能和人玩到一起。
一种不太愿意跟别人交朋友,问他你在你班最喜欢谁,他说都喜欢,你问他谁是你的好朋友,他回答都是。
在同伴关系上,我们父母要营造一种“我们是需要朋友”的氛围,以身作则告诉孩子:怎么和自己的朋友交往,怎么去选朋友,怎么去处理分析朋友之间的问题。
我们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朋友聚会,比如两三家人约着一起玩,方便孩子观察学习。
如果孩子在交友方面有困难,家长可以出手帮助孩子去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连接。比如帮孩子举办一些朋友之间的小派对,让孩子自己去决策邀请谁、如何布置。
孩子能理解到我是可以选择朋友的。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有时候被同龄朋友伤害,他只知道伤心,但不知道离开。这也是一种情感伤害。
社会关系:引导孩子思考我与世界
社会关系,主要启发孩子思考以下问题:你长大想做什么?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做着什么样的工作?
要做到这样,首先我们要带孩子去看这个世界上有各种人在做各种工作,我们可以去体验消防员的一天,或银行柜员的一天。
在这些多样化的活动中,孩子会了解人为什么要工作,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去上班,社会是多样化的。
举个例子,我会跟孩子聊职业问题,孩子说她以后想当老板。我就会启发她:“当好老板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花出去的100块钱,怎么回到自己手里,别人凭什么给你100块钱?你给别人提供了什么?”
孩子思考后重新说我想当宠物医生。这时他非常明确自己可以为社会带来的价值。
当孩子的社会角色越明确,他的目标感也就越强。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他都能更容易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并且容易自我激励,抗挫能力会比较好。
网络关系:引导孩子理解网络关系
现在的孩子,总会免不了接触微信和短视频。虽然很多孩子幼儿园还没有网络关系,但是教育上家长必须领先孩子。
因为提前教育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等出了问题再教育,就为时已晚了。
比如,孩子会因为网络上一些留言,产生不良的自我评价。或者,孩子不会学会口下留情。
再比如,孩子面对很多短视频购物内容,会很容易被洗脑,甚至刷家长的卡去购物。
在我们家,我们会有家庭看电视时间,我会有目的地筛选一些东西让孩子看。
一些动画片片头会有针对孩子的广告短视频,比如“快让你的妈妈买一个吧!”“这正是你需要的。”
孩子看到这些内容会很心动。
但我会启发他去想一想,“真的吗?这真的是最好的吗?你真的一定要买吗?”孩子有时自己会得出结果:好像也没有那么好呀!
在这种思考中,孩子实现了对网络信息的甄别。
我也很建议家长经常和孩子聊一聊网络相关的问题,比如我的朋友圈有谁,我喜欢给谁点赞,为什么。在这种聊天中,让孩子意识到,网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如何让孩子喜欢串项链?自驱力。
自驱的内在动力,是好玩和成就感。
首先我们要允许孩子玩,让孩子尽可能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就像游乐场一样。
我们可以带孩子去户外,去体会、观察世界的好玩之处,让他保持一种好奇心,老想去试一试、搞一搞。
有的小孩到公园里面,很喜欢捡石头。那我们就让他捡。在他捡每一个石头的时候,他的专注力、观察能力、归纳整理能力都被奖励了。
我看到一个东西觉得好玩,我妈妈允许我玩,我和妈妈分享、妈妈也觉得好玩,玩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规律……在每一个步骤中,孩子的大脑都被奖励了,这又让他更有兴趣玩。
等孩子到了7-12岁,他的自驱力会更多来自于成就感。成就感是深层次的大脑奖励。
这时候,孩子会有三个概念:
一是我能决定我做什么,二是我相信我有能力做到,三是我要执行我的计划。
自信和自驱来自于成功经验的积累。只要让孩子的行为和大脑不断地被肯定和鼓励,他就会越来越自驱。
在这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机会去取得这些成就感,并用正向语言去肯定孩子。
听完璟妍老师的分享,鱼圈发现我们在“自驱”的概念上理解很是相似。
我们一直认为,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培养自驱娃,才是教育应有之义。而只要是拥有自驱力的孩子,就是我们心中的牛娃。
学龄前启蒙,知识重要,这种自驱品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