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会成为又一门“富人学科”吗?

之所以有标题之问是因为,曾经有人认为英语是一门“富人学科”,即学好英语并不需要什么能力天赋,有钱就行。‍‍‍‍‍‍‍‍‍‍‍‍‍‍‍‍

说得含蓄些,在学好英语这件事上,努力很重要,但钱更重要。‍‍‍‍

钱多钱少,在学英语的姿态上就很不一样。‍‍‍‍‍‍

钱多的学法,从小启蒙,请外教,还必须是地道口音外教;从幼儿园开始上双语学校;大点后,参加各种高端主题营,不仅学语言,还学语言背后的文化;再高级点,寒暑假出国游学,直接泡在英语环境里……

钱少的学法,跟着学校教材走,最终学到多少,全凭孩子自身努力。

当然,上文描写的状态是两种极端,现实中,大部分家长在英语上的投入,都处于中间地带。

再加上,现在市面上学英语的资源、方式众多,钱能拉开的差距已经很有限,且英语好不好,对在国内的就业影响不大,因此很少再有人觉得英语是“富人学科”了。

那科学呢?

鱼Sir抛自己看法前,我们先来看最近上头的动作。

大概从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政策就开始变得越发密集。‍‍‍‍‍‍‍‍‍‍‍

图片

比如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

图片

比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图片

比如《关于推荐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通知》中,专门提到实验区工作任务包括配置科学教研员,提高小学科学课的科学专业背景教师占比,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等。

随后,浙江、广东、福建、河南等地,针对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陆续发布新政。

图片

咋说呢,阵仗很大,决心也很大。

那么问题来了,以前咱对科学教育不重视吗?‍

显然不是。1996年我们就提出了“科教兴国”,并将之定为基本国策。

只是,在过去近30年,我们的科学教育啥样,能培养出高精尖科技人才的概率有多少,大部分家长应该也知道。

那是咱不懂怎么做科学教育吗?

表面上看起来是的。

现在的行动则似乎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纠偏。

但真相未必如此。

科学教育一直很难做出理想的样子,理由其实并不高深,俩字:没钱。或者说心有余力不足。‍‍‍‍‍‍‍‍‍

在此之前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咱们国家在教育上的重心并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而是扫盲和义务教育普及。

简单而言,就是得先有教育,至于是怎样的教育,根本顾不上。‍‍‍‍‍‍‍‍

图片

这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朋友们。‍

费钱费人费时间,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

大概2012年,咱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才实现全面普及。

图片

之后,则开始进入追求区域间教育质量均衡发展阶段,就是好的教育资源不能只扎堆在少数几个地方,得雨露均沾。

直到2020年前后,全国才开始普及高质量义务教育。‍

图片

从无到有,再到大家的“有”是相当的,最后到大家的“有”都是高质量的。

科学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

看起来是所谓的全球经济形势,人才需求格局倒逼我们要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其实更多是基于我们自身发展节奏需要做的推进。

好了,现在鱼Sir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

科学会不会成为“富人学科”?

既然没钱能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教育的掣肘,那么没钱自然也能成为个人获得良好科学教育的阻碍。

短期内看,科学会成为一门“富人学科”,且没钱和有钱的学法所拉开的差距,要比英语大,影响时间也更长。

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李阳可以不靠钱,靠“疯狂”就能突围,小时候没学好,长大了还可以学。

但科学不一样,没钱,孩子就买不了器材,做不了实验;为了全面了解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地理学,也没法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到足够多的样本。

科学领域知识日新月异,教材,补充课程得用最新的吧,不便宜;期刊也得订吧,贵。如果再参加一些不同规模的竞赛,那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总之,烧钱。

图片

据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2022年开展的一次专项调研显示,中小学各类校本课程中,科技类是最少的类别之一,占比29.9%。

原因之一就是缺钱。某东部地市反映,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需要较多经费,所以难以持续。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课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任建英认为,除少数特定的实验药品或设备之外,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当地便利的生物资源、日常生活易得的材料等,自制教具,开展探索研究和工程实践。

她想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格,无关内容载体。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后者需要好老师,这恐怕比花钱配备实验设备器材更难吧。

浙江省特级教师刘晋斌在研究Stem(一种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模式)教学时,曾接触过多位浙大、杭师大、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教师,他明显感觉到,因视野、观念、思维方式等有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与之对比的,咱们目前小学的科学老师,不少都是专科学历,为此,教育部还发话了👇:

图片

且不说校外投入,只针对校内,实验设备、器材和好的科学老师,这两个无法绕过钱的条件,会先拉开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

如果再加上校外,那么家庭经济实力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就会更加突出。

这种趋势已经在国外发生。

《自然》杂志曾在一期封面文章中指出,数个世纪以前,科学家多是贵族,而今天的情况越来越像回到以前。

文章分析,在美国,政府支持的早期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但因为科学课程是每个学校里最昂贵的,在相对贫困地区,只有少数的几所学校能够提供。

这样一来,在这些地区,能成功具备考入大学,并有科研水平的学生,就比来自富裕地区的同龄人要少很多。这导致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面临更激烈的学费竞争。

英国只有15%的科学家来自工人阶级家庭,但这阶层占到总人口的35%。在过去的25年中,英国出生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中有44%来自私立学校,而这些学校仅教育了7%的英国人。

文章分析原因,其中之一是,在英国,往往是16岁以后的学生才会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但低收入背景的学生,可能还未看到这种可能性就放弃了,从而选择了其他职业。

虽然咱们在推进科学教育时,意识到了上文说的这点,且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特别作了如下强调:

图片

但国家能做到的程度,大概就是普及初级义务教育的程度,想要真正从这一竞争中突围,吃到科学教育的政策红利,目前看来,有没有钱比有没有天赋更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