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售额近10亿的“霸总”,也是深中通道“深度用户”

AI划重点 · 全文约2558字,阅读需8分钟

1.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后,珠江口东西两岸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步成形。

2.蒋军林在深圳电子行业打拼20年,后在中山建设新厂,拓展事业版图,借助深中通道实现高效物流。

3.由于深中通道的便利,企业物流成本显著下降,蒋军林的工厂每月运输费用从180万元降至95万元。

4.同时,深中通道助力湾区交流,带来旺盛人气和经济活力,蒋军林的公司已构建成熟的人才输送模式。

5.未来,深中通道将继续推动大湾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多机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去年6月,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世界级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在珠江口呈倒“V”字形的黄金内湾中间,它画上了关键一横。


自通车以来,这条交通大动脉正悄然重塑深中两地企业的发展轨迹。如今,“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已逐步成形,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第106期《先行故事汇》中,我们将聚焦深中通道背后的奋斗者故事。跟随一位在深中两地拼搏奋进的企业家——蒋军林,看他如何借深中通道的东风,突破传统束缚,推动企业迈向新的高度。


深中通道改变珠江口路网格局

企业乘势抓机遇




“深中通道开通那天,虽然很塞车,但是塞得心甘情愿。当天,大家都很激动。”


深中通道的正式通车,为蒋军林开启了全新的“双城”工作模式。如今,他每日往返于深圳总部与中山新厂之间,这样的通勤已成为他的工作日常。回首开通当日塞车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心中满是触动。

在深圳电子行业摸爬滚打20年的蒋军林,在47岁那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中山建设一座新厂,以此拓展事业版图。

图片

正在“跨江”上班的蒋军林


谈及这个决定,蒋军林坦言,做出这样的选择并非易事,背后经历了诸多考量与权衡。


一方面,中山的地理区位和成本优势很具吸引力,但过去,深圳与中山之间的通勤距离让人望而却步——动辄三四个小时的车程,无疑会大大压缩企业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他计划建设的电路板制造厂,仅设备采购和人力投入就需上亿元。如果无法有效扩大订单规模,这笔巨额投资很难实现盈利。

直到他听说深中通道要开通,才觉得这事有盼头了。

图片
蒋军林正在巡检产线

蒋军林的新厂距离深中通道中山段入口仅5公里。一期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厂内配备了20条全自动生产线,主营电路板生产,年产量可达200万平方米。

“这两条生产线投入就达1000万元左右。以前厂房面积有限,我们在设备投入方面一直有所顾虑。如今有了自己的土地,我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年,我们加大了投入,一次性配齐了设备,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蒋军林笑着说。

图片
(蒋军林工厂生产的电路板

凭借一张小小的电路板,蒋军林的生意做到了年销售额近10亿元的规模。他的产品应用广泛,从幼儿电动玩具到高端的AI机器人,从东南亚到欧美,都能见到这些电路板的身影。自去年底投产以来,工厂的出口业务发展良好,出口额占比已达到65%,其中东南亚市场贡献了38%,欧美市场则占了27%。



企业订单排满

深中通道助力货运降本增效




“小桦,出货情况咋样了?要加油,客户那边催得紧……”

跟着蒋军林来到中山工厂,还不到早上8点,楼上的生产车间就已经灯火通明。他边走边说:“为了赶订单,机器除了日常保养,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三四月份的订单早就排满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交货太紧张。客户催得急,我每天一大早就在这盯着,看看出货进度,心里才踏实。”

说话间,货车司机张师傅已经来到仓库,准备搬运今天要送的第一批货。

问及张师傅“一天得拉多少车?跑多少趟?”他一边熟练地搬运货物,一边比划着说:“反正一天要拉几百箱货,大概得装二十车。走深中通道要便宜一点。过路费、油费等七七八八加起来,一趟可以节省150元到200元。一天得跑3到4趟,算下来能省下5百元到6百元呢。”

作为拥有世界最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6.8公里)的交通枢纽,深中通道通车后单日最高车流量突破16万辆,便捷的交通让企业物流成本显著下降。据介绍,蒋军林的工厂每月运输费用从180万元降至95万元,时效从4小时缩短至50分钟。

图片

(蒋军林工厂正在出货)

“中山总部增加了一条新的电镀线,想提升一下产能产量,但那边新招的人员缺乏经验,所以想派生产部杨经理过去支援中山厂房建设。”

“好的,没问题。”

杨植林是深圳工厂的生产经理,已经在工厂干了快十年,他见证了工厂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把自己的家也安在了深圳。这天,公司安排他去中山工厂做产品的电镀工艺培训,大概要三个月。

问道“家在深圳,还要去中山上班,家里能支持吗?”时,杨经理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一丝轻松:“有了深中通道,跨市的概念已经模糊。现在往来深中两地,和市内通勤时间差不多。家里人对于工作也都能理解和支持。”

图片
(杨植林)


“深圳作为研发基地,中山则承担生产任务。两地的融合,仅靠一座桥就能实现。”蒋军林如是说。


目前,蒋军林的公司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人才输送模式。深圳凭借其在人才领域的显著优势,能够吸引大量高学历人才。这些人才经过深圳总部的精心培养后,会逐步调配到中山,为公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中通道助力湾区交流

带来旺盛人气和经济活力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上的部分配套企业也纷纷跟随蒋军林来到中山,形成产业协同优势。

“我们距离这么近,沟通和协作都方便多了。你们有任何需求,随时跟我说一声。要是你们订单量增加,我这十台机器可以全部为你服务,全力配合。”正在与蒋军林洽谈业务的夏子国说道。作为长期合作的电路板原材料供应商,夏子国深知这种近距离协作的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跨江企业”汇聚起来,如今,企业平均原材料采购半径从350公里大幅缩短至10公里,供应商的响应速度也提升了60%。

图片
(夏子国和蒋军林洽谈合作)

“其实,对于客户来说,他们通常在参观生产基地之后,才会决定是否将订单交给供应商,这是行业的一个基本要求。”蒋军林表示,“如今,深中通道的开通让客户往来更加便捷。不少客户选择经由深中通道来工厂参观,其中有日本客户,乘坐飞机途经深圳后,专程来到中山洽谈订单。”

“过去,没有深中通道的时候,上午见一个客户,下午再见另一个客户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计划向蒋总介绍更多海外的客户。”一位香港客户说道。

“目前,我们的二期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面积和一期工厂差不多,四万平方米左右,预计年底就能投产。”蒋军林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说道。

“时间节省下来,效益自然就出来了,客户满意了,我们也就开心了。”蒋军林笑着说,“从去年投产到现在,客户络绎不绝,每天都像是被客户‘追着走’一样。每次走过深中通道,我都感到无比自豪。”

面对未来,蒋军林充满信心:“我们必须要加油干,我们有信心把企业一直做下去,越做越好!”

图片
(深中通道


记者手记



站在深中通道上,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桥梁的雄伟,更是时代发展的脉动。我曾多次报道深中通道,从2023年登上270米高的深中大桥塔顶,记录这座超级工程的建设,到2024年跟随首批社会车辆驶入深中通道,见证跨江探亲,再到如今,2025年,我目睹这项超大型交通工程正有力地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每一步都让我深切体会到这座桥的非凡意义。


蒋军林的故事,是无数“跨江企业”的缩影。深中通道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拉近了人心的距离。从深圳到中山,从研发到生产,这座桥成为了连接两地经济与人才的纽带。蒋军林的工厂里,机器轰鸣,订单如潮,背后是深圳的研发优势与中山的生产能力相结合,形成强大产业链协同效应的结果。


深中通道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区域融合的纽带。展望未来,我坚信它将助力大湾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记者 / 王羽丰 曹泽东 王涛 温国赞
排版 / 温维
审校 / 岳丽红 庞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