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受访者供图)
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四川是特殊的一个。它拥有全国GDP排名第五的经济实力以及西部经济核心城市成都,又聚居了除汉族之外的5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和第一大彝区。
如何缩小区域差距,让偏远地区也能搭上发展的快车,对四川省高院院长王树江来说,这个问题不仅关乎经济,更关乎司法实践。
1985年,王树江从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学专业毕业,进入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那里,王树江工作了长达33年时间,从书记员起步,最后升至法院副院长。2018年初,他跨省履新,担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在人口超8000万、年均案件量近200万件的西部大省四川,当传统解纷模式遭遇数字时代,法院又该如何破解“案多人少”困局?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院院长王树江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首创“一案一码”制度
南方周末:从黑龙江转到四川工作,在刚刚过去的六年多时间里,你觉得四川法院的工作和此前在其他法院的工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王树江: 从四川整体的情况来看,第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人口数量多,省内常住人口超过8000万;第二个就是这里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区。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受理案件的体量也大,2024年一年,我们法院一共受理了各类案件185.97万件,其中一些还涉及到边远、高海拔以及民族地区。所以,我们现在采取的做法是整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主动参与和融入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多元解纷工作大格局。同时,在民族地区探索打造“石榴籽”多元解纷品牌,通过“法官+乡贤”的办案模式,邀请德高望重的民族乡贤参与调解,辅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文书说理和判后答疑,既从源头上减少民族地区诉讼增量,又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当然,面对四川全省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单靠调解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些年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的法院也在着力补短跃升,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了涉藏地区、彝区法院的对口帮扶工作,从法庭便民设施、信息化装备等办案条件上帮助边远、高海拔地区进行全面改善。现在峨边、松潘等全国相对薄弱基层法院已经顺利“脱薄”了。
南方周末:如此大体量的受理案件,法院能够处理和应对好吗?
王树江:可以说,在过去一年里,“树优赋能、提质增效”是四川法院工作的主线。虽然我们受理了各类案件共185.97万件,但审执结了168.16万件,审判质效连续两年达标率100%,稳居全国法院第一方阵。
具体到各类案件上,像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间谍窃密、资助输血等犯罪,以及故意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经过严厉打击和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全省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和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均实现下降。
另外,在成都等地区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下,2024年四川法院一共审理了涉企案件50.47万件,其中就包括全国首例信托公司的破产重整案件,以及侵犯东方电气等发明专利、商业秘密案。总体来看,我们应该说都是比较稳妥地进行案件的审理,从而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当然,人民群众更关心的还是就业、医疗、社保、消费等领域,2024年在这方面我们一共审理了12.92万件涉民生案件。
除了案件判决本身,四川法院还做了一些别的工作,包括设立少年家事审判庭,为农民工等群体执行到位149.85亿元,以及向涉诉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3400余万元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希望能够让司法温度可触可感。
再说回到刚刚的问题,怎么强化对案件的管理,这个不得不提我们在全国首创的“一案一码”管理制度,以基础的案号为主线,可以将不同程序的所有案号自动串联起来,帮助推进治理一案衍生多案、程序空转、移送拖延等问题。
南方周末:随着技术发展,数字化改革已成为全国各级法院的工作重点,对四川法院来说,“一案一码”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王树江:“一案一码”是我们四川法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的跨法院、跨层级、跨程序的数字管理平台,主要做法是为每一个纠纷赋予唯一的“身份识别码”,将纠纷萌发、演进、治理、反馈、预防串联为完整闭环,从而对矛盾纠纷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治理。如果从数字法院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应该是打造了数字法院赋能基层治理的全新路径。
目前,这个平台的实用性也已经在工作中得到了检验。在四川法院内,管理平台已上链案件1400余万件,赋纠纷码860余万条,每天还会有4000余条新增“纠纷码”,已经实现了四川省内所有案件的全域可视、全程跟踪、全面分析、全链监管。从全国层面来看,这项工作也已经在全国法院得到了推广应用,并获得了2024年人民法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五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2024)数字政法赛道优秀案例等多项荣誉。
责任向办案压实
南方周末:四川法院的工作报告似乎格外重视对典型案例的介绍,其中就提到了曾被写入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蜜胺”发明专利侵权案,为什么会呈现如此效果?
王树江: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对四川法院来说,我们高效审理各类案件、精心打造精品案例,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典型案件的公正裁判起到定分止争、确立行为规则、传递价值导向、促进法治进步的作用。这是司法裁判的价值所在。
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审理的全国首例“野化放归”司法修复案例,某公司在大渡河支流建设水电站,危及“水中大熊猫”川陕哲罗鲑的生存,负责审理的阿坝中院“一锤定音”,要求水电站环评必须投入资金开展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增殖放流等工作,优先保护野生动物。这一判决就是我们秉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理念的体现,最后既保全了川陕哲罗鲑的生存环境不受影响,也让水电站重大项目发挥了利国利民效益。
再比如,2024年四川法检“两长”同庭履职审理了一起职业性中暑案件,推动当地人社局根据当事人新取得的职业病诊断证明再次调查并认定其为热射病工伤,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结果。这个判决既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也通过发送司法或者检察建议促成类似纠纷得以实质化解。
南方周末:除了案例提及特别多,2025年工作报告中还特别介绍了法院“深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整治,重惩集团头目、骨干和幕后金主,245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况,但面对现在电诈的手段层出不穷又与新科技紧密结合,法院该怎么应对新的形势要求呢?
王树江:对于反电诈工作,四川法院是高度重视的,专设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之前通过专业审判集成优势,依法严厉惩治了一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但确实当前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别是跨境电诈案件仍呈增长态势,工作的整体成效一方面受到受害群体广泛且防范意识薄弱影响,另一方面也局限于工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还有待完善。
那从下一步的工作来看,我们法院的整体思路还是秉持着“从严打击、全面打击、精准打击、全力追赃挽损”要求,通过加强信息沟通、工作衔接、办案协作,统一执法司法办案标准,集中攻坚大要案,深入开展“矩阵式”宣传引导等方面的努力,整体上对电诈犯罪形成震慑,不断增强全社会反诈意识。
南方周末:除了电诈的复杂问题待解,你觉得四川法院的工作还面临着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树江:这也是我想说的。尽管2025年四川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法院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法院工作报告高票通过,但是面对审判工作现代化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法院工作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需要下大气力改进,比如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案件办理质效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还有差距,知识产权、涉外商事等专业领域审判人才短缺等等。
南方周末:那在新的一年,四川法院接下来有什么工作方向或计划吗?
王树江:2025年,我们想把“守正创新、拓优增信”确定为工作主题,坚持“培优、树优、拓优”三年工作规划,树立“川法特色、全省权威、全国领先”奋斗目标。说通俗一点就是要坚持重心向办案聚焦、资源向办案倾斜、责任向办案压实,以公正司法的实际行动服务保障国家全局和四川省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