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三方要目标一致,双向奔赴,共同致力于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3月3日召开的服务外包产业政校企合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东兴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合作方向与重点。
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石。东兴区以人才“蓄水池”为切入口,联合政、银、企、校等多方平台资源,抓好人才聚集、精准培育、保障服务等工作,初步形成了“以才助产、以产聚才、产才融合”的良好格局,为东兴区服务外包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才智支撑。
贴心服务企业 需求导向引才
“在这里,除了有浓厚的产业氛围,地方政府还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与优质服务,这些都是吸引我们来的重要原因。”说起进驻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鸿联九五综合支撑经理齐鹏燕表示,“企业入驻园区以来,切实感受到了东兴区良好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在人才招聘、用工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具体支持,让我们企业能够沉下心,一心一意谋发展。”
近年来,东兴区全面谋划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全力开展“双招双引”,推动服务外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吸纳抖音集团、阿里巴巴等48家服务外包企业落户。
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东兴,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东兴区积极“走出去”拓展资源,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与成都大学、四川民族学院、天府新区信息职院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开展“优才兴东”聚才月、“走进院校・寻‘才’聚‘园’”等各类宣讲与招聘活动,推送岗位1.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800余人。组织知道创宇、慧博太梦、软通动力等企业到西南民族大学、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园宣讲招聘活动。为慧博太梦、红群科技、湖北千舜等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8名,专业技术人才16名,硕士2名。同时,与内江及成都、绵阳等地人社、教育部门建立动态联动机制,汇集内江籍人才信息1.5万余条,不断充实人才“蓄水池”。
“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利于双方互选,企业能从中挑选有潜力的人才,作为公司未来的骨干进行培养,满足长期发展需求。”东兴区服务外包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订单培养” 精准“靶向”育才
“去年来到公司参加实训,感觉收获非常大,以前从没接触过的工作,通过老师的指导,我很快能上手并且独立完成。今年我终于得到工作机会,正式成为公司的一员,继续留在我喜欢的工作岗位。”22岁的吴家伟如今是四川京阿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审核客服。
去年6月,内江市宏昌职业技术学校与四川京阿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包括小吴在内的20余名学生进入公司实训。“京阿唯提供完整的培训,培训通过率100%,上线各项KPI均能满足业务指标交付。”企业负责人刘磊介绍。
这样的“订单培养”模式,是东兴区实施园区人才振兴计划的一部分。据了解,东兴区目前已建立12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推行“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将企业课程嵌入高校教学,开设呼叫服务、软件开发、数据标注、数据审核等专业定制班,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与高校合作成立的“实训基地”“见习基地”及“产教融合基地”等,注重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支持平安金服、上海凯长信息科技等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组织人社、商务等部门为基地提供师资力量,多渠道培育专业人才。
如何进一步“请进来”精育良才?东兴区还启动了“内生动力•共迎鸿途”培训计划,帮助求职者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前景,并为其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同时,引入优质人力资源公司开展合作,通过猎头引进方式,成功引进高管10余名、技术人才130余名。与内江师范学院等8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小语种及专业人才“一对多”共享服务模式,为企业输送紧缺人才100余人。
打造宜居宜业 用心用情留才
走进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11栋建筑分为综合服务、企业工区、人才公寓、商业街区四大功能分区,办公、吃住、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从业者大多在22岁到35岁,园区处处洋溢着青春活力。
园区内900多间人才公寓可满足3300余人住宿需求。员工通勤有公交专线,休闲娱乐有主题公园,商业街上遍布的便利店、茶饮店、水果店、药房也为员工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完备的园区配套不仅留住了企业员工的身,也留住了他们的心。在这里,青年人才的幸福感和凝聚力不断提升。
“我毕业后就在这家公司实习,来了之后感到很惊喜,没想到这里工作条件好,生活更是十分便利,再加上周围同龄人多,工作氛围也融洽。未来我很期待在这里得到更好的发展。”四川京阿唯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李燕萍是重庆人,她道出了留在东兴区的心声。
与李燕萍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许多返乡就业的内江籍青年,他们的幸福感表现得更为强烈。
“之前在成都快手从事内容审核工作,偶然看到公司的招聘公告,跟我之前的工作内容差不多,又在自己的家乡,我就很快回来了。”慧博太梦(内江)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管吴钟斌是本地人,去年5月,他入职慧博太梦,不到一个月便从一线岗位调到项目经理,主要负责项目进度和与甲方的需求沟通,每月薪资一万多,不仅离家近,生活成本也低。
“在家门口工作,有满满的幸福感。”OPPO本联智服员工曾本涛告诉记者,他外地大学毕业后原本想留在大城市,回家时得知园区企业在招工便来看了看,令他没想到是园区内竟引进了这么多家大型企业,而且园区的工作环境很舒适,企业开出的待遇也很不错。于是他毅然留在了家乡。
人才汇聚,为东兴区服务外包产业带来了十足的活力,助力服务外包产业2024年总产值达到28亿元,税收超一亿元,创历史新高。到目前,全区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48家,业务涵盖金融服务、数据处理、内容审核、客服服务、人力资源、电子商务、AI直播、结算及算力中心等多个领域,从业人员已逾万人。
蓄好人才“活水” 赋能产业发展
进入新的一年,东兴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向如何?“一个重点,就是强化用工保障,促进人才高效供给。”东兴区服务外包发展中心主任钟和刚特意强调。为达成这一目标,东兴区做出了完善规划——
一方面,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供给体系,建好人才“蓄水池”为园区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具体来说,就是推进市场化运作,搭建人才对接桥梁。2025年,东兴区计划线下引入3-5家优质人力资源公司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精准对接服务;线上依托区人社局120.7广播频率及园区抖音、公众号等平台,免费为企业发布招工信息。持续开展“夜市招聘”“双选会”、直播带岗等招聘活动,主动为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人才与企业的精准匹配。
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共育专业人才。据了解,东兴区将继续与四川民族学院、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及成渝周边地区高校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共建AI数据标注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针对园区企业需求,抓好“订单式”培养,探索“6.18、双十一”电商定制班服务机制,定向对口输送人才。建立“小语种”“外包人才”共享合作机制,联合创办共享工作室,开启紧缺型人才企业共享模式。
2025年,东兴区将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企业用工保障机制,定期调整优化企业用工目标,引导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挖掘本地潜在服务外包人才资源。鼓励企业自主引进和培育人才,相关部门落实人才补贴发放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聚才赋能,促产共兴。
东兴区服务外包产业将进一步深化精准招聘引才、
合作培养育才、完善配套服务留才,
蓄好企业人才“活水”,
加快建设区域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地和创新高地,
实现人才引领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集聚人才的良性联动格局,
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才智。
下载“掌上东兴”APP。
(ios版在App Store搜索“掌上东兴”
下载安装即可
图 文:田 园
编 辑:谢晓明 罗 晴 李 青
责 编: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