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加快巨灾保险发展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推动PPP良性发展需要政策合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5年全国两会正式启幕,代表委员们正在积极建言献策。哪些建议提案说出了你的心声?又有哪些热点值得关注?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加快巨灾保险发展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图片

巨灾保险作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巨灾保险存在保障缺口大、缺乏配套财政政策、数据支撑薄弱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建议,通过扩大试点范围、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数据共享等措施,充分发挥巨灾保险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政策层面,我国建立了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制度,但保险标的相对单一,保险责任范围相对较窄。地区层面,我国不同省市建立的综合性巨灾保险承保水平也呈现明显差异,巨灾保险试点主要集中在广东、四川等巨灾风险集中的少数南方省市,整体覆盖度不足30%,导致部分地区在灾害发生后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影响了灾后重建的速度和效果。从巨灾保险运作来看,巨灾发生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承担的巨额赔付责任,影响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对政府救助存在依赖心理,普通群众缺乏对风险的自主管理意识,主动购买相关保险的意愿较弱,进一步加剧了巨灾风险保障覆盖不足的问题。”周燕芳表示,巨灾保险还面临缺乏配套的财政政策、数据不足等问题。


对此,周燕芳建议,一是进一步扩大巨灾保险试点范围。为充分发挥巨灾保险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建议组织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形成扩大巨灾保险试点的工作方案。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针对地震、台风、洪涝等灾害高发地区探索实施“强制性基础保障+商业巨灾保险补充”方案,同时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巨灾保险工作,缩小区域间的保障水平差距。推广巨灾指数保险等创新型巨灾保障模式,强化灾前风险评估与预警、灾中应急响应与救助、灾后理赔与恢复等全流程管理,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


二是加强巨灾保险财政支持力度。为保障巨灾保险健康稳定发展,建议研究出台巨灾保险相关财政支持和配套政策。首先,把巨灾风险管理纳入财政预算考量范围,建立适合巨灾保险的中长期绩效考核机制。其次,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保险公司经营巨灾保险业务给予税收减免,提高保险公司积极性。最后,对投保人进行保费补贴,例如四川巨灾保险实施方案明确投保人承担40%保费支出,剩余60%由各级政府财政承担,以此提升居民投保积极性。


三是建立巨灾风险数据库,加强巨灾研究与成果应用。构建减灾防灾大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涵盖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灾情、保险赔付等多维信息的巨灾风险数据库,推动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水利、气象、地震、自然资源、农业、住建等政府部门为数据库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推动地震、台风、洪涝等灾害风险基础研究,鼓励保险公司、高校、研究机构、专业机构合作研发优化巨灾模型,为巨灾风险评估和巨灾保险精算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人大代表张水波:推动PPP良性发展需要政策合力

图片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国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有将近20年实践,该模式有力助推了地方基础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但与此同时,PPP模式中也存在风险。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部分存量PPP项目面临应收账款高企、债务违约等困境,导致相关企业及金融机构承压,并有风险外溢的可能。他建议,通过建立存量PPP项目“白名单”制度、安排特殊再融资债券等方式,加大化债力度,化解相关资产风险。


张水波认为,在化债工作中推出“白名单”制度,能向市场明确传达政府支持哪些债务主体和项目的信号,让投资者对市场有更清晰的预期,“知道哪些领域是安全的、可投资的”,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资金参与到化债工作中来。


在化解PPP项目风险过程中,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应形成合力。张水波表示,财政部门应将PPP项目的财政预算安排、财政补贴计划、项目实施进度等信息及时共享给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应向财政部门提供项目融资情况、金融市场动态、企业信用状况等信息,以便双方全面了解PPP项目整体情况,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另外,双方应联合对PPP项目过程展开监控,做好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张水波说。


张水波指出,当前PPP模式主要应用在交通领域、市政工程领域以及新基建项目领域。这些领域的项目本身有一定商业属性,有未来预期收益,有利于增强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的积极性。为此,政府需要提升项目评估的科学性,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确保项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友好。金融机构应推出适合PPP项目的金融产品,如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通过提高专业能力、精简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图片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房文彬 许予朋

《中国银行保险报》编辑 徐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