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思金告诉新黄河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他重点关注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医教协同临床学院建设、长学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受益于国家对教育的持续重视和投入,省属医学院校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很快,但在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思金
今年1月份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2035年)》明确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刘思金看来,当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口。他建议,针对具有鲜明学科特点且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省属医学院校,应加大研究生计划投放量,尤其是对于学科优势非常突出的省属医学院校,要重点加大博士研究生计划的投放。“高水平学科能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而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又能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学科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刘思金说。
在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和医师科学家的培养过程中,长学制是主要培养模式,而拥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开展“5+3”一体化培养是重要路径。新黄河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起,国家暂停了“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高等学校”的申报工作。“对于省属医学院校而言,没有推免资格对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产生了较大影响,制约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刘思金表示。
对此,刘思金建议,重新开放研究生推免资格、5+3一体化培养申请通道,制定标准时充分考量省属医学院校实际,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为评估指标,让符合条件的院校能够获得资格,以此保障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据了解,近五年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持续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动医学教育水平提升。“山一大正在推进‘大学+科研机构+附属医院’一体化育人模式改革,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科教融合之路。”刘思金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该校自2019年组建以来,对医学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临床医学课堂引入真实病例库,学生从大一开始接触临床思维训练;探索“人工智能+医学教育”新模式,布局以医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学科专业,建设80门“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与联影公司合办“未来科学家-联影创新实验班”,培养面向未来医学成像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强化应用研究型科研训练,让本科生尽早感受真实临床环境、尽早培养科研素养、尽早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
“医学教育关乎生命健康,必须怀揣敬畏之心精耕细作。”刘思金向新黄河记者说,未来将继续聚焦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通过扎实的调研与创新的实践,切实履行新时代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
记者:王立奎 编辑:吕冰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