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富春
“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强市,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已超6000亿,占GDP比重达28.8%,远高于全国约10%的平均水平。”讨论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姚高元的这番话,不仅让在场代表眼前一亮,更彰显出杭州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雄心与担当。
在经济大省浙江勇挑大梁的关键时刻,杭州如何实现科技新突破、打造科技创新之城?姚高元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杭州的科技创新之路,始终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姚高元回忆道,早在2003年,杭州就定下要从“西湖天堂”转变为“高科技天堂”的发展思路,为杭州的科技发展锚定了方向。2016年G20峰会期间,杭州又被赋予“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使命。
如今,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杭州再次明确了自身的使命与担当。“政府工作报告将数字经济单独列出,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看到了巨大机遇。”姚高元说,杭州要在数字经济领域做好示范,为全国全省大局勇挑大梁。
他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杭州已经制定了清晰的规划,将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二是全力建设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三是成为发展新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姚高元首先提到的是大科学装置建设的问题。他介绍道,目前杭州已有两个大科学装置进入国家序列,一个是浙大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另一个是北航极弱磁场大科学装置,其中一个已基本建成,另一个也将在今年开工。
杭州的雄心不止于此,还在谋划第三个大科学装置。“我们拥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实力雄厚。”姚高元说,希望“十五五”规划中再给杭州增加一个地方大科学装置,提升杭州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地位。
除了大科学装置,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投入也是姚高元关注的重点。他指出,2024年杭州拿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共89亿,投向13个领域,但科技创新领域仅分到0.98亿,占比仅1.1%。“这显然不符合杭州的科技发展需求”。
“我们希望下一步超长期特别国债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倾斜力度,特别是大科学装置建设投入很大,希望能将大科学装置纳入‘两重’的支持领域,在‘两重’资金当中有新的赛道来支持大科学装置,助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姚高元说。
姚高元还提到,希望超长期特别国债或特别国债能投向地方产业基金,尤其是创新基金。他介绍说,杭州有一大批科技初创型企业,初创期需要政府产业基金投资,但社会资本往往不愿涉足。“这些现在发展起来科技企业,其实它们跨越死亡之谷,主要是一开始前5年的初创期是政府的产业基金的投资”。
姚高元介绍,杭州已经组建了科创基金、创新基金和并购基金,三大基金总规模去年达2500亿,今年计划达到3000亿。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杭州科技创新类小企业多,用于投早投小的科创基金存在需求不足问题。
“像强脑科技、云深处科技、宇树科技等企业,都是在最困难时享受政府科创基金支持才渡过难关,才有现在变成大家所关注的企业。”他举例说,“我们计划每年再拿出50亿财政资金,但还是不够用,希望能从国家超长期国债中分得一部分,支持这些有潜力的创新企业。”
此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创建和国家科技领军企业的认定,也是杭州亟待突破的瓶颈。姚高元透露,杭州已向科技部打报告,希望国家能支持杭州、宁波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另外,科技部最近在启动首轮国家科技领军企业的认定,杭州科技企业众多,积极性很高,希望国家能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我们将按照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远大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责任担当,努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多挑重担,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突破,在培育新的生产力上展现作为,为全国全省大局勇挑大梁多做贡献。”姚高元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