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一“科”一“教”两部法律写进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全面总结学位条例实施40多年的经验,制定学位法,更好服务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适应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需要,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培育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社会风尚。
“我在听的过程中都划了重点。”3月8日,上海团小组会议审议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按下发言麦克风。
他说,学位条例实施40多年后,我们国家制定了学位法。“这4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怎么样?是突飞猛进的发展。”
丁奎岭近期做了个粗略的统计,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加上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培养的人才,接近美国人口数量。“这就是中国教育的自信,人才的自信和对未来发展的自信。”
他说,学位法出台后,各类人才的培养有了根本大法,“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情。”他建议,人大在未来要加强监督,把学位法落实好,让人才培养进一步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丁奎岭还关注到了科学技术普及法的修订。他分享道,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近2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科普,讲授的对象有小学生、中学生、机关干部、老年人等,讲授的场合也涉及图书馆、教室、会堂,“我还写书、拍电影、演电影、拍微视频……”
说到这儿,不少代表发出惊讶声,讨论声也逐渐变大,还有代表插话,“丁校长科普做得特别好,我觉得非常生动,他粉丝特别多。”
丁奎岭回忆,他到上海图书馆作科普讲座时,300人左右的会场坐得满满当当,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来听讲,还有小朋友提问,用乌龟尿浇花,花为什么会死?
这个20多年前的科普小趣事引得在座代表哄堂大笑。
“城市有没有文化,就在于市民是不是爱学习。”丁奎岭希望,像他一样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都能够加入科普队伍中,让青少年感受科技的进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龚新高发言时也表示,作为一线科研人员,看到科普法修订写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非常激动和高兴。
“刚刚有代表说丁校长是科普的佼佼者,其实我个人是科普的积极响应者。我统计了一下,过去4年,我大概做了50场科普报告。”龚新高说。
龚新高关注到,上海设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奖”,这在全国省级科技奖励中尚属首次。此外,上海还设置了专门的处室来指导科普工作。
他说,非常高兴能够看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加入了有关科普和创新的表述,这将推动我国国民科学素养的大大提高。
龚新高还提到了陪伴不少人童年时期的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近几年,他也去购买过一些科普读物,但是发现书中存在一些错误概念。由此他建议,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后,还要想办法推出一批批好的科普读物,“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影响几代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