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种树?全国政协委员蒋齐:其实跟水利、气象等都有关联

图片


从青丝到白发,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已与风沙“较量”了整整30多年。他见证了宁夏生态环境的蜕变,也感受到气象科技为沙海播绿注入的力量。


图片

“气象对林草建设起到了较大支撑作用。”蒋齐介绍,在树种或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过程中,植被的生长与天气气候条件息息相关。特别是降水多寡及时间、极端天气状况等,气象部门精准预报预测为他们提早做好植被恢复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为退化沙化草原的补播改良准备,打出了提前量。


蒋齐认为

我国防沙治沙成效显著,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依然很大,目前荒漠化面积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有4亿人口受到风沙的危害,荒漠化治理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久久为功,而社会对治沙的科学认知仍存在误区

一是治沙区基本属于干旱区,需着重考虑的因素就是水,但也并不是越绿越好,要以水定绿,在水分承载范围内治沙增绿。


二是常识性概念混淆,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治沙并不是把沙漠全部变成绿洲、消灭沙漠,这不仅造成人力资源、财力的浪费,也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不符。


三是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系统性治理,但提到治沙大部分人认为就是种树种草,忽略了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气象等行业新业态的拓展,如光伏治沙、生态气象遥感监测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治沙知识的宣传普及,对进一步促进全社会了解治沙知识、避免治沙概念混淆、凝聚科学治沙共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对此,蒋齐建议,首先,要加强科学治沙知识的解读普及,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提升科学治沙认知水平和能力。


其次,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把单一的植绿防沙治沙科普宣传,向联动综合系统治沙科普宣传转变,广泛推介农业、林业、草业、畜牧业、气象等相关行业积极参与治沙的典型案例,让系统治理、以水定绿定产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刘倩

编辑:张明禄

发布:卢健

审核任珂 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