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知事在全国两会
韩国人涌入上海,泰国人挤爆重庆......今年春节,“China Travel”成为热词。据统计,春节假期入境旅游的外国人超9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 22.9%。如何给游客带来更多便利、推动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各地文旅部门在“花式宠客”的热潮中,应当“卷”什么、不“卷”什么?
全国两会期间,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
戴斌。本人供图
政府向游客开放大院
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知事:今年全国两会,您有哪些关心的话题和思考?
戴斌:首先,我始终密切关注入境旅游。自去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入境旅游便利化的政策密集出台,国门开放成效显著。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维系这一增长的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城市在入境旅游发展格局里所起的作用。
当前,城市在对外推广中的作用并未充分彰显,无论是“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还是“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的持续开展,都是以国家层面的推广为主。然而,对于外国游客而言,他们思考的第一件事情是,“中国这么大,我的第一站要去哪里?”所以我希望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有关部门能够更加重视首站城市在入境旅游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在规划中指导这些城市做好专项规划。
同时,我希望首站城市在散客入境市场方面着重发力。随着交通方式的升级,签证和支付方式的便利化,越来越多游客通过自由行来华旅游。城市应打造更多元的消费场景,补齐服务短板,例如解决游客行李寄存与值机难题,完善市区免税店、离境退税商店及物流配套服务,细化导游导览体系等,从细节上提升城市吸引力。
1月30日,两名意大利游客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前合影留念。图源:新华社
其次,我聚焦资源开放的问题。如今每逢节假日,一些城市会开放政府大院供游客停车,有些地方还允许游客在政府食堂就餐。从旅游的角度来看,这些举措能在节假日和周末形成潮汐式的资源供给,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长远而言,增加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社会访问点,有助于增进游客对城市运作逻辑的理解。
以往很多游客到一个地方是看山水风景,后来会期待感受当地生活方式,如今他们还希望深入了解城市或国家的社会运转情况。上述的开放举措,不仅能增加城市的吸引力,还能展现一个更为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
此外,我关注海洋旅游的问题。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目前旅游发展多围绕陆地展开。希望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海洋和旅游的主管部门能将海洋旅游作为重点规划,进行专题研究,利用飞机、火车、公路及游轮、游艇、游船等交通方式,构建陆海协同的立体出游网络,朝海洋旅游大国迈进。
最后,我还关切普惠旅游。我们不能只看到作为目的地的乡村,而忽视作为客源地的乡村。希望在旅游发展进程当中,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县域中心城镇、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的旅游权益保障问题,未来的中国应实现城市人下乡、农村人进城,形成一个多元、立体、交互的旅游网络。
知事:去年您提交了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请问有关部门后续的反馈情况如何?
戴斌:我收到了公安、网信部门的回复,绝大多数地区已取消酒店人脸识别入住流程,仅需递交身份证核实身份。我注意到,很多酒店已撤掉相关设备,虽有极个别地区仍存在此现象,但总体情况令人满意,“刷脸”基本成为过去式。
我们研究院每个季度都会对包括北京在内的60个城市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一措施方面游客满意度打分最高,这充分体现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卖家秀”和“买家秀”差别太大
会令人失望
知事:各地都很重视文旅产业,纷纷“花式整活”,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内卷”的情况。您认为各地文旅部门应当“卷”什么、不应当“卷”什么?
戴斌:我觉得“卷”体现了干劲与拼劲,但旅游发展在关注“卷”的同时也要注重“松弛感”。
与2023年相比,2024年类似于烧烤、麻辣烫,甚至一首歌、一个活动带火一座城市的现象变少了。我认为这是个好事情,如果基础工作没做好,仅靠网红事件带火城市,可能会起反作用,就像“卖家秀”和“买家秀”差别太大会令人失望一样。世界级旅游城市既要有美景,也要依靠完善的交通、公共服务、商业接待设施。
文旅需要网红,但“网红”不是文旅的全部,一个旅游目的地的长期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寄托于一两个文旅局长或者网红的“出圈”。
群山中的贵州西江苗寨。图源:视觉中国
旅游是一种有温度的生活方式,大多时候是静水深流,好的旅游目的地应是近悦远来、主客共享,除大项目、大活动外,还应关注小而精、美而暖的项目。
以北京为例,以前游客集中于长城等景点,现在街区也成为了主要的游览空间,“三区一圈、四馆一站”(指依托城市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的商圈,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成为主要的旅游消费和文化体验场景,连朝阳区的三源里菜市场也成为热门打卡地,说明生活场景变得越来越吸引人。
所以,文旅工作与其去“卷网红”,不如保持一些松弛感,将本地城市生活经营好,自然能吸引游客。
在小城市
游客能看到最本真的状态
知事:您如何看待“奔县游”火爆这一现象?对于小城市来说,突然受到关注后,应该怎么做才能接住“泼天的流量”?
戴斌:现在网上很流行一句话“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城市更有性价比”。我关注到,今年春季以及去年“十一”期间,延边、日喀则、海拉尔、乌兰浩特等中小城市的机票、酒店预订量有明显甚至成倍的增长,这意味着人们开始重新发现旅游目的地。这些小城市及其周边,未经大规模商业化,游客能看到一个最本真的状态。可以说,“低线城市”的时代来临了。
但并非每个城市都能成为优秀旅游目的地,县域中心城市和新兴旅游地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清晰研判,关注交通和区位优势,通过调研明确目标客源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商业环境,不能仅寄希望于电影、爆款的IP或网红。
在项目引进时,应充分考量当地市场承载能力,深度探究本土市场需求,将外来游客带来的增量消费与本地居民的基础消费有效融合,才能激活旅游市场活力,促使其持续繁荣发展。
此外,县域中心城市在旅游发展进程中应注重细节把控,强化环境整治。因为细节决定了游客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唯有秉持细水长流的理念,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