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快评》| 为什么说银发经济是一项青春事业?
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5-03-09 11:30
发布于北京
中国金融新闻网官方账号
老年话题最牵人心,人们担心自家老人怎么养,也担心自己老了怎么办。
在全球,养老都是个大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和家庭怎么养老人,也涉及老人怎么养自己。在中国香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开出租车;在日本、韩国,不少身形佝偻的老者继续经营着自家店铺;在欧美,一些老人工作直到不能再独自上下班。有人觉得,这些老人太可怜了,一把年纪还得工作赚钱;也有人说,人家真敬业,干了一辈子,该退休了还在坚守岗位。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人都有基础需求,如果能够供养自己、生活富足,谁愿意终日操劳;人也都有被需要、被尊重,且能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条件允许,人们更希望多做点有益的事情。
因而,能否令不同的需求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是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充满温情不可或缺的一极。当人口老龄化扑面而来,让老人的需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不得不直面的。
在今年全国两会第一场委员通道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说:“人口老龄化并不代表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老年人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金李认为,解决老百姓对养老的关注点,就是银发经济的发力点,我国的老龄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既有对衣食住行用的实物需求,也有对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还有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的新需求。
把问题简化,要点只有两个:让老人口袋里有钱;让老人能够获得足够的养老服务。
钱从哪里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同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另一方面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有了足够的积淀,人们才能有选择的权利,即便继续发挥余热,也消除了大量后顾之忧,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于养老服务,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对比2024年和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一些新变化。在2024年,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2025年变为“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二字凸显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紧迫和必要;在谈到“银发经济”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5年则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可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银发经济”的概念外延变得愈加扩展和清晰,“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在发展银发经济过程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不得不承认,养老问题依旧是亿万家庭中的一件令人费心的事。养老金够不够花?能不能便利地获得想要的养老服务?身体条件尚可且有意愿的老人能否凭借所长发挥余热?不能自理的老人能不能得到相应的照护?居家的老人能不能在社区吃上可口的饭菜?这些在宏观看来琐碎的小事,在每个家庭里却都是天大的大事。
金李委员说,当我们讨论银发经济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关乎文明的温度的命题。应该如何优雅地老去,既包含对生存需求的满足,更包含对精神家园的滋养。而银发经济也是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
诚然,当养老不再是一件让亿万家庭发愁的事,从中激发出的社会活力或将不可估量。由此,让人们能够优雅地老去,就一定是一件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安仁
编辑:段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