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刘汉元:加大对“新三样”产业链出海支持力度

图片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依托光热资源优势,鼓励养殖企业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屋顶光伏建设。(视觉中国|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公共充换电设施。”

这是继2022年中央首次提出“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在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产业”“推进农村光伏”后,国家对农村新能源发展的又一政策支持。

在国家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同时,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还关注着该产业的出海问题。

刘汉元是全国人大代表,他在202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三样”从产品、产线、技术到人才的全产业链走出去。

从服装、家具和家电等为代表的“老三样”到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显现的也是中国产业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产品走出去的力度可以再大一点,步子可以再快一点,大家认识可以再齐一点。”在谈到“新三样”的出海问题时,刘汉元这样说道。

刘汉元从1998年起连续担任了四届全国政协委员,2018年开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2025年3月3日上午,刘汉元接受南方周末等媒体的采访。

记者:为什么在当下要加大对“新三样”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

刘汉元:在新能源化以及新技术电力化、电动化的背景下,我国“新三样”的出口,已成为有效推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能源转型低碳进程的主要产业支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三样”全年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

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中国“新三样”产品、产线、技术、人才、服务、EPC(工程总承包)走出去,实现全产业链集体走出去。

不过,也要控制好节奏。既要在具备制造业发展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做好发展布局,又要实现我们与所在区域、地区的协同发展。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受访者供图)

记者:你如何看待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这些年的发展?

刘汉元:2008年之前,中国在光伏产业的多晶硅环节十分薄弱,全球市场占有率极低,产量不足全球10%,在半导体制造主流领域处于市场边缘地位。 

但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现在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在多晶硅产量上,截至2023年底,国内TOP10厂商建成多晶硅的产能合计达到约227万吨,约占总产能的98.70%。这些新建产能在物耗、能耗、环境治理等方面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记者:2024年被称为光伏行业史上“最冷寒冬”,你如何预估2025年光伏市场的需求和价格走势?

刘汉元:目前,行业内对2025年光伏装机量的预期各不相同,数值预测有278GW左右、下滑至200GW、增长到300GW以上等,尚无定论。我认为装机量可以更快增长,这是客观现实需求,只要措施得力就能实现。

记者:分布式光伏发展潜力大,其产业化落地存在哪些堵点?有什么解决方案?哪些区域适合发展分布式光伏?

刘汉元: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家庭用电量较大、部分工业及小型商业用电需求旺盛,且光照条件与屋顶资源良好的区域,具备较为充分的应用条件。

从能源成本的角度来看,新能源在发电端已展现出明显的成本优势。在众多地区,即使计入储能成本,其发电成本也已低于或等同于传统能源。由此可见,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已然成熟,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投资市场。

过去,分布式光伏较快的发展速度使得部分地区的电网承受了较大压力。为缓解这一问题,在分布式发电用户端同步接入储能设备,适当增加初始装机储能成本投入,能够显著平衡光伏发电过程中因错时用电而对电网造成的压力。

通过光储一体化的应用模式,分布式光伏能够与储能系统有机结合,不仅可以降低对电网的冲击,还能够为电网用户提供全天候24小时的连续供电,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自身的用电需求。

记者: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产业发展过程的重要议题。针对光伏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你有那些建议?

刘汉元:光伏行业既有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也有先驱们多年的技术积累,当下研发也不断有新的突破。

保护知识产权,要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尊重专利,让创新主体有回报。同时,促进企业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并在行业内营造协同、理解和尊重的良好氛围。而相关部门和行业同仁则要全面看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警惕恶意专利纠纷,把握好保护的“度”。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黄炜彤

责编 钱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