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嘉诚卖掉海外43个港口,套现228亿美元,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过实际上,最近几年李嘉诚一直在海外卖资产。
2021年,李嘉诚以100亿欧元出售欧洲电信塔资产,但因英国反垄断调查一度受阻,最终亏损超1300亿港元。2025年3月,长和宣布将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出售给贝莱德财团,涵盖巴拿马运河两端战略港口,交易金额达1657亿元人民币,预计净负债率降至18%以下。尽管巴拿马政府质疑其特许经营权合法性,但李嘉诚通过引入美资财团“去中资化”,成功规避政治风险。
光是这三笔交易,李嘉诚已经套现2447亿。目前李嘉诚家族在海外至少还有万亿资产,主要是通过长实跟长和持有。这两家公司大部分股份都在李家手中,换句话说这两家公司基本上跟李家的私人公司没区别。
那李嘉诚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这个位置,成为中国真正首富的呢?
一、战火中崛起的少年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书香世家,父亲李云经是当地知名教师。1938年,日军铁蹄践踏潮州,10岁的他随家人逃难至香港投靠舅舅庄静庵。1943年,父亲病逝,15岁的李嘉诚辍学打工,在茶楼当跑堂,每天工作16小时,却悄悄将闹钟调快10分钟,养成“永远快人一步”的商业思维。在钟表行当学徒期间,他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从五金推销员转型塑料制品销售,敏锐捕捉到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为日后的创业埋下伏笔。
二、塑胶花掀起财富风暴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以7000港元积蓄加5万港元借款创办长江塑胶厂,凭借从意大利引进的塑胶花技术,迅速打开香港市场,产品畅销东南亚甚至南非,成为名震一时的“塑料花大王”。然而,过度扩张导致质量危机,他亲自登门道歉并销毁次品,以诚信挽回信誉,这段经历成为他“未买先思卖”风险意识的启蒙。
三、地产抄底奠定商业帝国
1958年,李嘉诚进军地产业,以独到的眼光在港岛北角兴建工业大厦。1967年香港暴动期间,地价暴跌,他逆势收购大量土地,十年后香港地产繁荣期到来,这些低价购入的地皮成为其商业帝国的基
本。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1978年更以6.2亿港元收购英资和记黄埔22.4%股权,成为首位掌控英资财团的华人,被《财富》杂志誉为“长江实业扩张主义”。
四、全球化布局的“如水智慧”
进入1980年代,李嘉诚加速全球扩张:1986年收购加拿大赫斯基石油,1990年代构建“港口-零售-能源-电讯”四大支柱产业,旗下港口覆盖全球26个国家,屈臣氏零售网络横跨亚欧。2015年斥资103亿英镑拿下英国O2电信,被戏称“买下半个英国”。其商业哲学如水般灵活,2025年以228亿美元抛售43个港口资产,保留中国香港及内地核心资产,被解读为规避地缘风险的“世纪大甩卖”。
如今,这位97岁的商业巨擘正以千亿级现金流布局AI医疗、新能源领域,其资本腾挪不仅是商业智慧的体现,更折射出全球化退潮下资本避险的生存法则。正如他早年从塑料花转型玩具的果断,李嘉诚的传奇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