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推进,我国原研的医学创新技术成果呈现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医学创新技术的转化也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从实验室到临床‘最后一公里’,往往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所在。”全国人大代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孙剑,在医疗领域一线扎根二十多年,今年全国两会聚焦医学技术转化,为打通实验室到临床的“最后一公里”建言献策,让体外诊断技术等医学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作为一名来自医疗领域的代表,我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孙剑表示,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进步,更希望提出现阶段行之有效的建议,为百姓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益处。
当前,医学发展已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依靠“一滴血”等体液标本就可实现快速精准诊断。这一检测技术被称为体外诊断技术(IVD技术),已成为“医生的眼睛”,极大地推动了疾病早诊早治。体外诊断新技术通常都是由科研人员从实验室阶段创新研发出来的,但新技术要用到临床,都需要生产出经过国家批准的成熟产品才能推广应用。
“从完成科技研发到产品获批上市需要很多年,通常要和企业对接、确定产业化方案、建立生产车间、向国家申请报批、市场推广等。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短则3~4年,长则10余年。”孙剑在工作中发现,以体外诊断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临床应用,更新迭代速度快,如果按常规报批和产业化流程,几年时间下来,获批的检测技术就已经面临淘汰,因此企业也就没有动力去对这类技术进行报批和产业化。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加快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允许‘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在高水平医院开展,为有需求患者、但企业无动力转化的技术应用开通‘绿色通道’。”孙剑认为,目前该试点工作面非常有限,全国仅少数医疗机构、广东仅1家医院参与试点。事实上高水平医院能够基于临床需求自主研发新的诊断技术并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他建议,尽快扩大“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试点范围,并出台相关政策将创新诊断技术尽快落地临床使用,尽早造福患者。
此外,孙剑还建议,定期收集医疗机构特别是高水平医疗机构的意见,加快医保收费目录的更新速度,打通新技术研发到临床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对新的IVD技术可先列入自费收费目录,不纳入医保报销,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多样化的需求,后期再根据经济效益评估逐步纳入医保。这样既可以控制医保基金的支出,还能推动国产IVD技术发展,让患者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愿景。”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作林 通讯员:屈理慧、邓光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