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青年沈建雄:田间玩出“新赛道” | 小青,两会有约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就业创业,从事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成为全能型的新农人。贺州市八步区97后青年——沈建雄就是其中一位。今天的《小青,两会有约》,我们一起来聆听新农人沈建雄的奋斗故事。

春耕在即,沈建雄又将开启新一年的忙碌,仔细检查各类农机设备,用无人机巡查沟渠是否畅通,眼前这一样样“大家伙”,都被他一一轻松“拿捏”。

图片

1997年出生,26岁时就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甚至比爷爷、爸爸做得更加优秀。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图片

沈建雄爷爷 沈利成

我是2009年回来种田的,以前我是做工程的,那时候,尽管种田有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但大部分农田作业仍然依赖传统的农具和人力。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贺州市建雄家庭农场负责人 沈建雄

现在呢,水稻种植已经不需要人工去耕作了,一条龙都是用机器来操作。

图片

图片图片

沈建雄爷爷 沈利成

现在什么都要机械化,人老是不行的,是吧。我讲孙子回来得了。

图片

图片

贺州市建雄家庭农场负责人 沈建雄

当时还是不愿意的,因为附近的同学、朋友,他都没有说回来种这个田地。

图片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那时候的沈建雄志在四方,一心想着在外闯荡,但2019年,接到了爷爷的召回电话,想到爷爷和爸爸在田间忙碌日渐老去的身影,他决定返乡接下种田的“接力棒”。毫无经验的农业“小白”同时也暗下决心,要在“新农人”赛道上闯出一片天地。

图片

贺州市建雄家庭农场负责人 沈建雄

它插秧机它不只是单纯地去开,它还要注意一个那个苗的距离,太宽的话,可能就产量就没有那么高,最开始的时候,经常会有些田插得不好的,要重新回来插一遍,就会浪费很多那个秧苗和人力、物力。

图片

图片

有心气,也有定力。数年间,沈建雄奔走各种农业、科技、机械培训班,在不断学习、摸索和实践中,努力让自己身怀各种“绝技”,成为田间地头的全能选手。

图片

贺州市建雄家庭农场负责人 沈建雄

去了广州,然后去了北京、南宁也去了。学习了育秧技术,开无人机,插秧机。

图片

图片

于耕耘田地的农机手、千亩良田的“育秧师”、操作无人机管护农作物的飞手......

图片

疯狂学习琢磨的背后,是“新农人”逐梦田园的情深。这些“不服输”的硬核玩家,用机械臂重和代码重新定义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他们用实力证明,农业,也可以很潮很酷。

图片图片

沈建雄

比如说我可以去拿这个遥控器去田块四周打点,如果是不好走的地方,就用无人机去飞,定一块区域,它就会根据这个田块的规则程度,然后去自行设定这个最优的航道,(无人机)这60升(容量)的话就能打10亩(田地),10多分钟就能打完。

图片

图片

雨雾绵绵,春耕育秧已经开始,沈建雄一直“紧绷神经” 。从稻种选定到控制温度和湿度,都是眼下最关心最重要的事。

贺州市建雄家庭农场负责人 沈建雄

如果是湿度太高或者是湿度太低,还有温度太高太低的话,它可能会影响它的发芽率,如果发芽率不好的话,到时候我们插田的时候,它可能会遇到死苗,或者有些营养不良,或者长不高的。

图片

图片

从一个不懂四季农时的“小白”,逐步成长为如今的“新农人”全能选手,春播秋收,每一季作物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都让沈建雄越干越有奔头。2023年,沈建雄创建了“贺州市建雄家庭农场”,还将爷爷之前流转的600多亩稻田扩展到了千亩,从耕整、育秧、插秧、喷雾和收割,再到稻谷的加工包装,目前,农场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年产量达180万斤。

图片

在贺州,像沈建雄这样的乡村青年还有很多。他们各显神通,全力投身乡村振兴的超燃事业中。

截止2024年,贺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1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9.34%

图片

沈建雄

这片叶子,拍个照片网上发,它就能知道这个到底是什么病了?

图片

图片

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如何运用新技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智慧农业。在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的重点工作就包括了,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

图片

贺州市建雄家庭农场负责人 沈建雄

AI技术的引入开启了农业的新时代,希望今后这些现代化的智能技术,能够更多地拓展水稻种植各个方面,比如水稻种植灌溉的自动化,预警自然灾害,虫灾等,成为我们的“技术顾问”,绘出惊喜的“丰”景。

图片

图片

记者 | 郭锦钦 邵武军 刘英杰 韩俊彤 钟山融媒 罗凯 昭平融媒 谢琳 韩俊彤
编辑 | 刘慧
责编 | 李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