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点赞最高法普法微短剧:让普法宣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AI划重点 · 全文约1152字,阅读需4分钟

1.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指导的普法微短剧《包大人,现在是2025!》在快手平台观看量超2.1亿次,成为蛇年最出圈的普法“年货”之一。

2.全国人大代表杭侃表示,该微短剧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是一部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普法作品。

3.此外,微短剧结尾处阐释了“包拯”跨越千年而来的原因,那是她内心深处坚守公平正义的投射,是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梦想。

4.全国人大代表雷茂端认为,微短剧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情绪感染力,深度融入了人们的数字生活,成为了公众日常娱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春节期间,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指导的普法微短剧《包大人,现在是2025!》正式播出。在快手平台观看量超2.1亿次,央视频APP首页、好剧场、微短剧Tab持续重点推荐,观看量位居央视频春节档上新微短剧播放量排名第3名,成为蛇年最出圈的普法“年货”之一。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关心关注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普法宣传的全国人大代表也关注到了最高法这一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既有“新”意更有“心”意的普法新路径,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声音——



(代表按姓氏笔画排序)


图片

杭侃

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云冈研究院院长


当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遭遇现代诈骗套路,严肃的法律知识在戏剧张力中获得了生命的温度,《包大人,现在是2025!》就是这样一部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普法作品。如果“包拯”跨越千年而来,面对AI换脸等纷繁复杂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他该怎么办?微短剧《包大人,现在是2025!》用这样极富想象力和冲击力的情节,宣传反诈知识,传播反诈理念,仿佛是给年轻人量身定制的防骗指南。


但这部微短剧并不止步于此,即便剧中充斥了很多谎言与欺骗,但是仍有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真情与温暖在静静流淌。当一度被当作“骗子”的光头男子与“包拯”一起游历大好河山,当深陷赌博陷阱的公司会计在“包拯”与法官助理江南的规劝下迷途知返,情理法相融,既解“法结”,也解“心结”,令观众也不禁深觉欣慰与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微短剧结尾处借助主人公江南之口阐释了“包拯”跨越千年而来的原因,那是她内心深处坚守公平正义的投射,是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梦想。江南后来如愿成为了法官,用专业与热忱,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不懈努力。在那一刻,古老的正义追求与现代法治理念完成了跨越千年的交融共鸣、传承发展,也让这部短剧具有了空间的纵深感与历史的厚重感。




图片

雷茂端

全国人大代表,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

三路里镇沟东村党支部书记


春节期间,观看了最高法院新闻局指导的普法微短剧《包大人,现在是2025!》,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部用心用情的精品佳作。在短视频占据大众注意力的时代,微短剧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情绪感染力,深度融入了人们的数字生活,成为了公众日常娱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大人,现在是2025!》正是借助这一新型传播方式,将微短剧与普法宣传跨界融合,以戏剧性的叙事打破法治传播的固有模式,将一个个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骗局浓缩成戏剧冲突,让观众跟随角色沉浸式感受、参与、学习、思考,这份主动的情感共鸣远比被动的聆听接受更具有传播穿透力。该短剧每集只有几分钟,也许是上班路上,也许是午休间隙,也许是晚上茶余饭后,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自然习得了法律常识,埋下了法治种子,从而实现了法治宣传的成功“破圈”。 


从街头宣传栏到手机小屏幕,普法教育正在经历媒介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最高人民法院等权威部门与媒体平台携手进行的这些创新探索,必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法治需求,让法律知识易理解、可感知,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编辑: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