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玲、唐利军、杨再滔代表
谈“一取消三不再”
不以数据论“英雄”
才能更好地高质效办案
胡晓玲代表
唐利军代表
杨再滔代表
“取消一切对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的不必要、不恰当、不合理考核,不再执行检察业务评价指标体系,不再设置各类通报值等评价指标,不再对各地业务数据进行排名通报。”
聚焦于加强和改进检察管理、为基层减负而提出的“一取消三不再”,如今已成为检察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在社会上广为人知并深入人心。
社会的关注并未止步于对取消简单数据考核的“拍手称赞”。伴随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一体抓实业务管理、案件管理、质量管理(下称“三个管理”)的检察管理新思路,从“一取消三不再”到“三个管理”,考核思路之变的背后是何种考量?这一改革能否真正地推动检察履职回归办案本源?这些社会关切也引起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关注。
一套标准考全国,行不通!
对于“一取消三不再”、一体抓实“三个管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党支部书记胡晓玲最先是在“朋友圈”中关注到的。从热烈的评论、点赞中,胡晓玲代表注意到,不仅仅是检察干警在奔走相告,一些基层社区干部对此也非常关注。“考核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联系党中央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要求,胡晓玲代表表示,最高检从实际出发,释放了整治形式主义、反“内卷”的积极信号。“一套标准考全国”“数据竞赛”既不能反映工作实际,也不能务实地推动检察工作。
胡晓玲代表举例说:“宣汉县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因此,本地检察工作的重点应与东部沿海等地区有所不同,更应聚焦于在检察履职中如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保护红色文化等领域。”
“特别是在办理涉及土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件时,检察干警必须深入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才能确保办案取得良好效果,显然这类工作的成效是很难通过数据考核体现的。”胡晓玲代表说。
取消数据考核绝不是“躺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检察办案面临的新挑战日益严峻,强化管理是提升办案质效的关键。”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负责人唐利军看来,任何时候,管理都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一取消三不再’,取消简单的、机械的数据考核,强调的是更加反映司法规律、推动检察实践的科学管理,这是科学的管理方式。”注意到“取消考核会带来‘躺平’”的质疑声,唐利军代表特意了解了检察机关加强管理的具体工作。“不以数据论‘英雄’,才能更好地高质效办案。”他强调说。
“对每起案件进行‘一案一表’的考核,并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督促检察官严格依法办案,同时要通过定期抽查案件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确保检察权公正行使。”唐利军代表建议。
“有效管理的前提,就是权责清晰。要进一步明确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的职责分工,确保办案过程中权责清晰、协作高效。”唐利军代表补充道。
更加绷紧了“高质效”这根弦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强化正向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切实把面向基层的多头重复、指标细碎、方式繁琐的督查检查考核减下来,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
谈及检察机关考核管理的新理念,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杨再滔深有感触。
“‘一取消三不再’将大家伙儿从沉重的数据‘内卷’中解脱出来,让检察官回归到高质效办案的本源。”作为检察管理的实际参与者,杨再滔代表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深刻理解与坚决贯彻落实上,“‘三个管理’是以宏观分析研判为抓手,通过案件全流程监督,更加突出案件质量管理。”
“业务管理侧重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检察业务的趋势、规律、特点等进行研究;案件管理侧重于对案件进行流程监控、实体把关;质量管理侧重于促进办案实体、程序、效果有机统一,既贯穿案件办理全过程,又包括案件办结后的质量检查与评查。”杨再滔代表说,“一句话来讲,就是更加绷紧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根弦。”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作者: 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