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筱 陈潜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系。面对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载体缺失、动力缺乏、主体缺位等难题,亟需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乡村文化建设,以创新、质优的新质生产力系统,锻造乡村文化振兴的产业载体,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要素客体,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主体,以新质生产力塑造与时俱进的乡土文明表现形态,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锻造乡村文化振兴的产业载体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要植根乡村文化沃土,催生乡村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锻造多元融合的新型产业载体以支撑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培育乡村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乡村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在保留乡土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乡土文明的现代化呈现路径。要坚持以乡土文明传承为底色,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衍生新型文化产品与服务,培育乡村数字化产业形态。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既包含传统村落、农耕景观等物质留存,也蕴含民俗文化、非遗技艺等精神财富,需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复刻并呈现。因此,可打造乡村文化“数字藏品”,将农业文化遗产、特色生态景观转化为虚拟数字资产,并通过数字文化产业平台宣介推广,进而创造乡村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此外,可以深度提炼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孵化乡村文化主题数字IP,以数字化新业态延展乡村文化产业链、价值链。在赓续乡村文脉的同时,推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水平融合。
另一方面,要塑造乡村文化产业新模式。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创新创造的着力点,是新质生产力质变跃迁的必然趋势。应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多元共在的新型产业载体为乡村文化振兴固本强基。具体而言,应在把握乡村资源和文化禀赋的基础上,助推乡村文化与特色旅游业相融合,与特色农业相融合,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手段破除产业融合难题,发展田园农业游、民俗文化游等新型模式,彰显乡村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多重价值。此外,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虚实融合的技术手段打造文旅沉浸式体验,创设“云上农场”“云上牧场”等数字化项目,推进农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在守护乡村生态文明的同时彰显乡村文化的魅力。
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要素客体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应深入探索数据、技术、算法等新质要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创新性应用范式,进而重塑乡村文化生产的要素客体,以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升乡村文化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
首先,应充分利用文化大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构筑乡村文化的数字记忆平台。文化大数据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呈现,具有开放性、通用性及共享性,能够高效储存并转化乡村文化资源,留存乡村文化记忆。因此,应从文化大数据的供给端入手,通过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信息采集与标准化存储,建构开放、互联、共享的乡村文化资源大数据库。此外,需着眼文化大数据的需求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洞察受众的文化需求与兴趣偏好,进而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数据支持与智能决策依据,实现乡村文化内容供给与受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其次,应更加注重生产要素组合的功能。与强调单一要素作用的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各类要素的协同效应。因此,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应将数据、算法、算力等新质要素深度融合,形成人工智能的有机整体,进一步塑造乡村文化的数字化知识体系。例如,可运用算力算法深度分析文化数据,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而梳理乡村文化的发展脉络,编织乡村文化的知识图谱,实现乡村文化知识问答、乡村生态景观复刻等数智化功能,为受众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文化服务。此外,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激活乡村文化的创意潜能,制作AI图片呈现乡村自然风光,或以智能创作富有乡村韵味的诗歌作品,以新质要素组合为乡村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提质增效。
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主体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深刻把握人本逻辑,发挥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乡村文化振兴是全民工程,需依托新质人才与本土乡民的合力建设,融汇多元交互的主体力量,进而实现乡村文化主体性的复归,构建乡村文化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以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方面,要引进乡村文化振兴所需的新质人才。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必须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加以引进和培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储备体系,着重培养兼具乡村治理意识和数字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应优化新质人才的成长生态,搭建乡村文化创客的交流平台,吸引数字游民、文化创客等新兴人才力量回流乡村,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并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与保障制度,设立乡村数字文化人才专项津贴制度。
另一方面,要培育乡村文化振兴所需的本土人才。本土乡民生长于乡村地域性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是乡村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者。相较于外来的新质人才,本土乡民对乡村文化有更切实的体验与理解。应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条件,培育具有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新型本土人才,破解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难题。具体而言,应构建数字文化博物馆、在线图书馆等智能化学习平台,使乡民共享文化资源,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激活文化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乡民践行“主人翁精神”,成为主动建构并传播乡村文化形象的新型劳动者,依托短视频创作等数字化技术手段,以乡村生活的内部视角记叙乡土故事,构建起以乡民为中心的文化叙事体系,铺展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进而使受众拥有更切实的代入感,凝聚乡村文化认同与乡愁情怀,实现乡村文化的自我表达与持续创新。
(陈潜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子筱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